省委政研室社会处陕西传媒网联合调研组
长武县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塬川相间,沟壑纵横,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村9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目前还有户人没有脱贫。近两年,围绕稳步脱贫,他们想实策、出实招、下硬功,连续打出“五张牌”,张张给力,成效明显,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光伏农场,让“阳光”变“现钱”
长武县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均光照超过小时,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从年开始,县上充分利用贫困村各类建筑屋顶、闲置场地、荒滩荒坡、设施农业棚顶等空间,大力发展光农互补产业。目前,已建成光农互补发电系统93处,累积装机容量千瓦,平均每年发电万度,年发电收益达多万元,扶持壮大贫困村90个,带动贫困户户,发电分红每户年均元。同时,村集体每年通过光农互补项目,也可增收2至3万元。他们还积极摸索、大胆创新,利用光伏板下面的闲置空间,建起了香菇木耳大棚、种上了中药材和花卉苗木、搞起了特色养殖,办起了“光伏农场”。在丁家镇直古村,我们看到,占地20亩、装机容量6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板下,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里面种着香菇、蘑菇、灵芝等食用菌,还有一些时令新鲜蔬菜。包村干部方鹏飞告诉我们,除了光伏项目的分红,村上77个贫困户人,单食用菌种植,上半年人均分红就有元。另外,村上还有一些贫困户在这里打工,每天能挣70元劳务费。发展光伏农场,既有效解决了一些特困户无劳力、无技术、无资金,发展产业难的问题,又拓宽了增收渠道,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真正是一举多得、一举多赢。
三粉驴,让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上受益
三粉驴是一种抗病性强的大型肉驴,因眼睛、嘴巴和腹部毛色发红而得名。长武县沟谷山坡地多、空气清新、草类繁茂,尤其是一种叫播娘蒿的中草药生长旺盛,三粉驴最爱吃,所以,这里一直有养三粉驴的传统。近几年,由于“乞丐酱驴”这一咸阳当地品牌走俏市场,养三粉驴的人越来越多,已成为长武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在亭口镇二厂村我们了解到,这两年,村上依托陕西鑫响驴业有限公司,通过“三变”改革,把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让他们在全产业链上受益,已有50户人依靠三粉驴产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公司建繁育基地,以每亩每年元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贫困户将每人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公司,每年按10%保底分红;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群众到公司务工,每月最低工资元;动员本村和周边群众提供青饲草,凡残疾人、贫困户提供的青饲草每斤收购价高于其他村民3-5分钱。据扶贫办的同志介绍,今年,县上已与东阿集团、陕西鑫响驴业签订了三方协议,计划再投资万元,建一个存栏头的养驴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贫困户每年能有元左右的分红收入,还可带动周边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公益性岗位,让特困户端上“铁饭碗”
在长武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适龄劳动力有人,其中有就业能力的人。为了确保这些人长期稳定脱贫,县上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保长远、可持续”的原则,从自身财力出发,对原有的各部门扶贫资金进行了有效整合,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企业爱心岗位,就近就地安排贫困劳动力上岗就业。在县城,为贫困户安置岗位个,主要负责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保安、保洁、保绿等工作。在乡镇的一些镇辖事业单位和移民安置点,安排后勤岗位94个,主要担任小区门卫、保洁等工作。在村上,安置村级综合公益性岗位个,主要负责所在村森林管护、河道协查、道路养护、平安巡逻、农村公共设施管护、村级活动阵地管理、地质灾害点监测等工作。扶贫公益岗位由各镇(办)、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分别管理,就业合同一年一签,县财政每人每月补贴元。年已安置公益性岗位人,今年又新开发扶贫公益专岗个,现已签订合同人。说起公益性岗位,马成寺村贫困户赵志柏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我现在是村上的河道协查员,光一年的工资就有7元,家里还种了3亩玉米和7亩小麦,养了4头猪、1头牛,啥都不耽搁,年收入过万轻轻松松。”
安居幸福院,让“三无人员”抱团脱贫
时值隆冬,渭北高原寒意正浓,西河村幸福院内却是暖意十足、其乐融融,77岁的贫困户张世珍正在她的鸡笼子前忙活着。她告诉我们,她是去年和其他10个特困户一起,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这个县上建的安居幸福院。“这里水、电、暖、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样样齐全,有健身房、医务室,生活很方便。像我们这样身体还可以的人,幸福院还专门建了鸡舍、兔舍,每人补助元,鼓励我们养鸡养兔,零花钱也有着落了。”从年开始,针对贫困户特别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人员,长武县在实施兜底扶贫时,按照“离家不离土,就地抱团互助脱贫”的思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农村幸福院建设工程。幸福院大多建在村子附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际等习惯保持不变,仍能“听得见乡音、见得着乡亲、感受得到乡情”。维持以前的家庭结构,遇到困难、相互帮助,抱团取暖、共同脱贫。目前,全县已建成安居幸福院处,搬迁入住的特困群众有户人。
绿色家园,让群众的日子美起来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下雨天农用车根本不能通行”“村子偏、离城远,儿子都快四十了还没娶到媳妇儿”“水源紧缺,农作物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也没有别的支柱产业”……这是包村干部高丽萍扶贫日志中,对马成寺村前些年基础设施状况的真实记录。马成寺村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结合县上实施的“绿色家园”建设,村上首先从通村路、灌溉设施入手,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去调研的时候,村里2公里泥土路已完成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49盏,34户群众的自来水入户工程也已竣工,改造输电线路1.3公里,解决了全村人用电难的问题。村委会办公用房、文化活动广场、标准化卫生室也都已建成,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马成寺村,家家户户门前整饬一新,街巷里的墙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家风家训宣传画,文明村貌扑面而来。这两年,长武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县所有行政村通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处,电力入户、宽带网络、电视电话和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0%。陪同调研的一位县上领导告诉我们,现在长武已创建“绿色家园”示范村11个,下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力争到年底,全县7镇1办个行政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城乡同步,“绿色家园”实现全覆盖,贫困户全部脱贫。
调研手记
我省绝大多数深度贫困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都给脱贫攻坚带来极大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
一要下势干。实践证明,靠产业扶贫,既要谋准方向、找对路子,又要说干就干、实干巧干。长武的光农互补产业之所以能够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一方面得益于他们超前谋划和下实功抓紧干,另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在“巧”字上下功夫,光伏板下办农场,一块地上不用太多其他投入,就能多重获利。所以产业扶贫,实干和巧干都不可或缺。
二要抓特色。这几年围绕产业脱贫,各地都想了很多办法,效果也非常明显,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你上啥我也上啥”,同质化问题突出,“照猫画虎”,拿来的东西、取回的“经”不能本土化,缺乏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和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长武有养三粉驴的独特传统和条件,他们凭风借力,依托大企业、大品牌,采取“村两委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让贫困户有地出地、有资出资、有力出力,多渠道、多途径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产供销利益链接式的产业脱贫之路,值得学习借鉴。
三要用真情。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每月能有一份固定收入,这是兜底扶贫一条非常管用、非常实在的办法。这几年,从省上到各市县,围绕创造和提供各类公益性扶贫专岗,作了非常大的努力,效果也非常好。长武是个贫困小县,仅凭自身财力,就为多贫困人口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为他们提供了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倾情倾心倾力,想贫困户之所想、急贫困户之所急,把从县到村所有公益岗位都拿出来,只要贫困户能干得了、担得起的岗位,都统统让给他们,不让其他人和他们争饭吃,这种做法值得点赞。
四要敢创新。安居幸福院本来是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而在长武,他们把这种养老模式与解决特困群体的脱贫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利用、一举多得,既是务实之举,也是创新之举。这些年,围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特别是农村的民生保障,我们花了不少钱,也建了不少的场所设施,关键是要用好、要物尽其用、要发挥出最大效益,长武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我们要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力戒刚建好就闲置、闲置了就废弃、废弃了再改建,让老百姓骂“败家子”。
五要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基础、厚底子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多年来,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我们在农村欠账太多,特别是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欠账更多。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举全力、下实功,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