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一贯秉持的态度和做法。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定语——“忠实”。也就是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传承和弘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忠实传承和弘扬。那么,何为“忠实”?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到“忠实”呢?笔者以为,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要求:
第一,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使之生生不息。这是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要求。在绵延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希望的,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96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继承、维护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脱离中国历史文化实际,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割断了我们的精神命脉和思想灵魂,我们就会丧失滋养、丢魂落魄、行无依归。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应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使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不息。
第二,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这是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诚然,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精华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解决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个不能否认的基本历史事实:
一是作为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并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它从整个思想体系上已经过时了,从年鸦片战争爆发到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中国人民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面对这种境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也曾试图单纯以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来挽救民族危亡,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努力,但终究无济于事、归于失败,最后还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弃自省,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新文化中,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涅槃,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因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看待,既充分肯定,又不能夸大;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庞大的思想体系,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全盘照搬。总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加以鉴别与分析,弄清楚其中哪些是思想精华、优秀成分,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取舍与扬弃。也就是说,我们所要传承弘扬的不是一概而论、不加分析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作了鉴别分析、加了限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与今天中国人民正在从事的事业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提供助力和支持。这是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为了弘扬而弘扬,不是无的放矢,漫无目的地陷入到故纸堆中不能自已,而是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也就是说,要紧密结合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运用到当今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真正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服务。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但毕竟历史向前发展了;今日中国虽然是昨日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但具体情况毕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等还存在不少需要协调和适应的地方。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只有根据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与今天的社会实际相协调相适应,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时代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它也才能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为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提供强大的助力和支持。
总之,只有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才能达到“忠实”的要求,成为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责任编辑:马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