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不见了
作为一名90后,却对丧葬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因而令许多的同学,朋友都感到很不解。就在年前的寒假里,自己又再次亲历了家乡丧事的整个过程,在此之中看到了,虽然丧葬习俗在发生着变化,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又删去了许多不该删去的东西。也曾跟许多同龄人辩论过这个话题:一个人,一生就这么一次,难道就不应该以最高规格的礼仪去敬畏他吗?然而就说这个创新吧!所达到的效果令人难以启齿,单拿土葬中所用的那块挡墓石来说吧!挡墓石是用来阻挡明堂(坑道)中的水或者土涌入黑堂中,而所树立的一个黑堂与明堂之间的门。现在也叫它挡墓石,以前也一样,但其材质却不一样。之前的是纯石材,坚不可摧,现在用的是水泥铸造而成,但稍有重力冲击便会破裂。
而以前,农村里因为人们没有钱去买石质的挡墓石则用一种叫做“土基子”(用土做的,较粗糙的土砖,略小于A3纸),来垒制挡墓门。这个效果取其中,用土基子从下到上,一层层扎成一堵墙,特别严实,而且可以承受更大的重力冲击。但现在早已被那些水泥板给代替了,那么土基子的制作也就失传了。而我有幸,曾亲自参与过土基子的制作过程。
下雨过后的果库(土果库,类似深窑洞,有通风口,用来储存苹果)院里,有一堆非常干净的土。爷爷早上起来,和我抬了一筐“土炕灰”(北方人烧炕留下的灰烬),用手推车推到果库院子里。爷爷那时候六十岁左右,身体还算硬朗,走起路来,步子还是蛮大的,而如今,他要是能这样该多好啊!
在这之前,这种土基子,我只是见过而已,怎样制作全然不知。在我发呆的过程中,爷爷从院里的小房子中拿出来一套工具“基模”(做土基子用的木制的模型工具),还有一方“平石夯”。首先他用铁锨,在土堆旁收拾了一片很平整的平台,撒上土炕灰(防止粘连),再把基模放在上边,然后往模子里填上潮而不黏的土,接着用双脚踩平整,再用脚刮去边上多余的土,接下来用平石夯,夯压平整,便可成形。然后去掉基模,把潮湿的土基子放在事先找好的平地上晒干,等到完全褪去水分就可以使用了!而如今这些工具早已不见踪影,做基子的人也风烛残年,再也弯不下腰,再也提不起石夯,再也挪不动步伐,一切都不见了。
土基子在西北的农村里用处很多,不仅仅在于墓葬中,还是筑墙造房必不可少的材料!以前老家的院墙就是用土基子建造而成的,虽然我没有见证当时是怎样修建的,但拆的时候,我一直都在。就这用土基子筑墙,在当时的农村都是很先进的,一般的都是用纯土夯建起来的!村里的小学,也就是我的母校,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在一个飘雨的早上学校突然搬离了老校区。可新学校的最东边有一段断崖,学校搬进去两周后,便开始了修筑围墙的工作。因为是援建小学,只能修一堵土墙了。修筑土墙,很做土基子很是相似,先是打好地基,然后用几块夹板和几根木柱子,做成一个矩形方槽。然后再往里边填土,接着用尖头石夯不停的夯压墙体。这样一直打成一堵两米左右的墙,形似一方四棱台。虽然是土质的,但它也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寿命!
近年来由于疯狂的房地产开发,许多早前的墓地都需要重迁!在此过程中,那些水泥挡墓石的缺点一一败露。而人们反思过来后,却再也找不到土基子了,而是用土包子来代替土基子,重新为亡者堵上一扇安谧之门。在时代的更迭中,丧葬习俗被移风易俗了很多,却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工匠精神,也即将消失殆尽,也就便导致了这些诸如:土基子,土墙制作工艺的失传,而现如今一切都不见了!
作者·简介曹文哲
曹文哲,男,生于年,长武相公龙头人。现就读于陕西理工大学中文系,全国高校文联会员。热爱传统文化,好诗文。曾在心灵文苑发表《四季之景》组诗。
大家都在看今年春天,儿子二十胆小的妈妈长武的那棵树···山沟里的孩子出书啦~回到我的家乡——长武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