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旅视野中收获丰美郝贵平

医院订阅哦!

文/郝贵平

在行旅视野中收获丰美

一本专写旅游的大书捧在手上,随着作者的文字,我游走四方,观览世界。国内的历史遗迹、人文名胜,异国的名城物景、风物风情,在作者明朗的文字叙说中,一页页具体、具象地扑进眼帘,呈现胸臆。内容丰厚丰实,多姿多彩,读之品之,是饱览广阔博大的风物知识,也是触摸作者的心灵体温。

杨生枝的《行旅笔记》,辑录远足天下的七十四篇行旅作品,洋洋三十余万言,可谓是一部丰满、丰美的游历大观。作者在公职之外,心无旁骛,沉潜学术,文史、教育、哲学著述厚重,颇得佳评。今读这部大书,我对他又多了一重认知:他在学术研究的同时,心怀现实,脚踏大地,近走远足,视野宽广,从历史文化遗产和人间诸多风情中,汲取丰厚营养,丰盈学识学养。这部《行旅笔记》,就是他学术探究与文化行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见证。

一直以来,杨生枝以思想深厚、善于发见的独到作为受人尊崇。早在高中时期,他在课业学习之外,写出《司马迁对农民起义的看法》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栏目,显示了初露头角的独立思考品性。青年时代作为长武中学老三届同学,我与他接触中深感他老成持重,处置物事往往高人一分,颇得声望,对他为人为事的不俗不凡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读到他出版的《三秦变迁史》《司马迁教育思想述略》《乐府诗史》《走进哲学世界》等著作,深感他似乎天成的质性,在文史哲等方面的研究中卓然成学,更为感佩。今读他的《行旅笔记》,透过他异国他乡游踪的记写,我又感受到了他的这一重天质。

国内游览,出国观光,已成为万众百姓的寻常生活,人们对于外出旅游,各有说法。“感受当地历史人文,丰富内涵,提升自身”,“寻找和遇见更好的自己,让心灵更澄澈,生活更丰富,生命更饱满”,“背上背囊,去发现另一个自己,体验未知,开拓视野”……说法各有不同,意思实则归一,即增长见识,丰盈自身。杨生枝的行旅,自然同属,但别于一般游览者的是,他多了一份文化的思考与叙说。他在本书后记中写道:旅行中“我尽量身入又心入,有所视又有所思……注意寻味出自然与文化的底蕴”,他的旅游不是走过、看过即罢,而是走过、看过之后,还要写出“融记游、述感与哲思于一体”的“另样之作”。《行旅笔记》中的篇章就是这种旅行理念的印证。

《关公文化的足迹》一文,作者记录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和湖北当阳关陵的游历所得,贯穿了三地历史风物蕴涵的关羽各种称谓、关帝庙不同格局、崇奉关帝盛大祭典等诸多内容,篇章简短,知识丰厚,又从中引发出作者的“述感与哲思”:“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关羽为什么会从一员三国战将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演进,成为‘关帝’”;“关羽从一个‘刚而自矜’的一介武夫,成为‘融汇儒道佛’‘忠义仁智勇’等精神文化形象,其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关公的文化足迹所反映的中华传统道德实践的文化精神,鼓励感染着历代后人,使更多的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悉尼歌剧院观感》在描述悉尼宁静优美城市景观、悉尼港斜阳余晖下斑斓仪态背景中,记叙了悉尼歌剧院来自橘瓣创意的建筑形制,这种别致设计在竞标中被淘汰抛弃,又从垃圾纸堆捡回选定的经历,以及建造中施工难度极大、造价增加十一倍,引起国会争吵不休、迫使设计师拂袖而去的曲折,还交代了艰难建造后又遭到人们谩骂攻击的社会反映。然而,这种范式别异的建筑作品,在竣工三十四年以后,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建筑皇冠。对此,作者写道:悉尼歌剧院建筑样式的设计建造“颠覆了通常以几何造型为基础的欧洲建筑的一切元素,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冲击了一般公众的审美理念”,“这个包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却被世界现代建筑史记载传颂。”作者十分到位又简洁明晰的阐说,其实乳融了自己的观感评价,这样的“述感与哲思”启人心灵,发人深省。不仅如此,作者又联想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圆弧式无棱无角设计形制,曾经有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联名上书试图推翻的事实,引发这样的议论:“在我们的思想上,一般公众的审美趣味往往带有惰性,常常需要有人猛击一掌,才能使他醒悟。悉尼歌剧院震撼了我的视觉和感觉,让我醒悟到,你所熟悉的那些东西并不都是最好的,而那些能破常示异,能打破人们习惯的思维,能引起人们对那些习以为常事物的惊异感的东西,才是好的和美的。”作者把内心哲思凝结为哲理金句,颇具启示。

如此等等,书中的作品大都将“心入的所思”化入“身入的所视”,或隐或显地融于篇章的节段,各篇的题材虽然不同,而潜融在文字背后的共性,都是“文化观察”“文化思考”这样的内核。

《行旅笔记》各篇的陆续成稿与集编成书,是作者这种文化观察、文化思考的获得。杨生枝怀着“心入所思”的旅游准备,东西南北行走,行旅文章涉及“景点”八、九十数,其现场素材的收集采撷,案头撰作的梳理运笔,都灌注了特别的心思,相比那种单纯观光游玩式的旅游,他多了几分辛劳。他把游历书写的基点定位在“文化”二字,从文化的视角观景、思景、写景,既要笔录、集纳物景的历史脉络与知识内涵,又要形成自己行走之后的“另样之作”,这就决定了他异于一般旅游文字的素材积累与构思运笔。其中的勤勉、辛苦自不待说,他“另样之作”的背后是不囿于惯常的另样思考和另样运作。

《行旅笔记》两卷文章之前的首篇,不是名家的序笔,而是作者自撰的旅游观的阐说,这样的成书体式,也是他“另样之作”的体现。这篇题为《旅游之道》的说论,没有一字提及本人的旅游行踪、旅游书写,却具有引古述悟,领衔全书的作用,显见高屋建瓴之思。作者在陈述古人的旅游观念,概括“游逛”“游历”“游观”“游交”四种类型的旅游之后,直陈自己的旅游观就是:“应借旅游之途,以开阔视野,增广识见;以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以抒发情怀,激发热忱。总之,文化之旅才是正确的旅游之道。”进而归纳出“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观点。列于书首的这篇感悟式简明短文,不类他人,别具一格,是全书各篇的统领;而内容厚实、姿彩各异的全书各篇,则是他旅游观充实的具象阐释。

本书的内容充溢浓郁的文化气息,各篇的结构、文字简洁精当。现今常常会读到一些等而下之的游览文字,不过是琐碎的游览过程再加点抄录的景点介绍,却不见写者的思考感悟。这样的文字,多是随意出手的文字堆积,繁冗啰嗦,味同嚼蜡。而《行旅笔记》中的篇什,作者对游览行踪的记叙处理得淡而又淡,总是单刀直入地对景点进行多角度描述记叙,俭省精到的笔墨突出的是对历史、文化的描摹与归整。游历文章免不了必要的行踪记叙,杨生枝这些“必要处”的文字,总是少而又少,在许多段落中只有一句两句的交代,作用只是行文的转换或链接。旅游文学少不了对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和风情风貌的阐述与感悟,杨生枝笔下的这些内容自然地化进文章的整体,读来并没有硬贴生嵌之感。这本著作的书名是“行旅笔记”,“笔记”二字是作者低调式的谦辞,其实这是一部可读、可品的以知识和文化为主体内容的游记散文集。

本书国内题材的《长江三峡琐记》《“梵天净土”梵净山》《汨罗江畔》等,异域题材的《音乐之城》《“奢华”迪拜》《新加坡印象》等,描写风景风物的文字,形象蔚然,优美灵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雄伟壮观的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构成了山庄和合为一的多元而统一的独特之美;但它们的和而不同,又构成了山庄各景区分散于宏大空间、彼此相映的优雅一体的丰富景象。”这是《山庄文化》中描述承德避暑山庄山峦区的一段文字。“环望四方,停泊在新加坡海峡数不清的各国货轮商船所组成的海上世界,尽收眼底;那些显现着中国传统风格的宝塔、庭院、云阁、风亭、牌楼、拱桥,古色古香;鳞次栉比的具有西方风格的高楼、大厦耸立在街的两旁,拔地而起;蹬着三轮车的车夫、面孔黝黑的小贩、穿着‘娘惹’装的漂亮小姐,组成了秀美雅致的城市。几种元素混在一起,并无鱼龙混杂之感,却被清水、香花、绿草连成一体,显现出独特的魅力。”这是《新加坡印象》中登上新加坡岛环望所见的描述。“站在观景台凭栏而望,大西洋与印度洋的40米距离内都可看到,蔚蓝色大海尽收眼底,可以看见远方的水天一色,也可以看见脚下的浪花飞溅。疾风刮来,顿时掀起惊涛骇浪,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一浪高过一浪,向岩边翻滚而来。风声、海声、浪声叠加在一起,好像一支雄壮的战歌淹没了一切寂静。”这是《南非之旅》中对好望角海景的描摹。本书各篇中这类穿插在物景记叙中的画面优美、文字精当的形象描绘还有很多,引人神往,堪可品味。

《行旅笔记》是杨生枝怀览世界,扩充见识,丰实生活,充盈人生,从行旅视野中收获的一重美好。作品品赏、资料价值共具,又文图并茂,设计大气,装帧与内容相谐互衬,值得品读,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郝贵平

郝贵平,长武县地掌村人,现居新疆。知名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十余种。多篇散文入选《中国散文大系》,选为中学语文试题、中学语文阅读课件和地方中学语文校本教材。创作和作品评介载入《中国散文百家谭》(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散文史》(百花文艺出版社)等。

大家都在看关于供电系统升级期间停止办理业务的紧急通知!!!

怀念我在《岁岁年年柿柿红》的“剧组生活”

年长武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温馨提示

老龙山革命活动旧址

关于社会化运行长武县污水处理厂的公告

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郝贵平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寒假送健康
北京中科白癫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c/4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