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书法名家魏世英先生的新书《一墨拾翠》发行之后,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被广大书法爱好者誉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集书法艺术、教材、理论为一体的具有较高收藏和学习价值的书法丛书。新长武平台在新书发行的那篇报道中还曾提及:该书通过展示魏世英先生的书法之路凝结出人生的追求、感恩、担当、责任、励志等充满正能量精神。本期我们给大家带来县文化馆馆长洪东海、长武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韩佳俊、对《一墨拾翠》一书的评价和感悟。同时我们还向大家展示鱼佩云先生为《一墨拾翠》所做的序。
县文化馆馆长洪东海对《一墨拾翠》的评价
长武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韩佳俊
对《一墨拾翠》一书的感悟
《一墨拾翠》读后漫笔
鱼佩云
魏世英先生《一墨拾翠》的手书本我有幸赏读了,10多万字全是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爬格书写而成,字字灵动镌捐拔,洒脱流畅,凸透着先生的书法造谐和艺术素养。赏读时虽在热闹的丁酉春节期间,由于恋慕《一墨拾翠》的魅力,我还是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琢磨、玩味,每每沉浸在愉悦之中,钦佩慨叹之情油然而生,竟将爆竹的霹雳声和锣鼓的铿锵声湮没在《一墨拾翠》之中。
世英先生出身于耕读之家、书香门第,受其熏陶从小就钟情书法。参军后在部队担任书法教员。转业到地方从事行政工作,无论再忙再累,总是利用工作之余学书习字,从未间断。退居二线后出任长武县书画学会(老年书画学会)会长、办起宜山书院。
宜山书院取名源于长武八景之一的宜山秀水。清道光三年(),知县郑谦廉创办宜山书院,授业讲学,因受时局、战乱影响时办时停,沿续到光绪三十三年(),改建为县立高等小学。从此宜山书院退出人们的视线,直至年,世英先生追古思贤,自筹资金重新开办宜山书院,为长武文苑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一度成为县书画学会特别是老年书法爱好者的活动中心,常年招收学员,开展书法辅导、培训,举办书法展览,进行书法点评、交流、研讨,短短数年内将长武书画活动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年8月,长武书画首次赴西安展出,其规模、水平轰动省城。长武书画学会被省老年书画学会评为先进单位,魏世英先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成为省老年书画学会理事、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
宜山书院不但为长武的书法普及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亦为先生攀登书山高峰奠定了一块稳固的基石,成为他书艺精进的转折点。在宜山书院,先生除讲授书法课外,扑下身子临帖,以经典为日课,一熬就是10年,终于发生了蜕变,进入了书法境界,以于体登上书法艺术殿堂,展现出了他自己书法艺术的崭新面目和创作风格。他在《感悟?收拾》中深有感触地说:“回顾我一生历程,要说最有意义、最有收获、最有乐趣、最有价值、最值得收拾的是创办宜山书院。”他将自己的字号取名“一墨斋”,告诫自己,始终从一开始,专心致志,追求不止,“多方汲取营养来铸造自己的风貌,浇灌心中的块垒。”
世英先生一生热爱书法,从事书法理论研习,精通书法五体。然而能够体现先生个性、气质、胆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乃至人格风范的却是草书。“草书是书法中的书法,它囊括了书法中所有元素的精华。”先生的隶、楷、行书基础坚实,功底深厚,但随着书艺的精进,晚年愈加钟情草书的苍劲厚朴、率逸奔放。他的草书主要取法二王的《十七帖》,唐代怀素、张旭、孙过庭《书谱》,明代王铎及近代于右任等名家的草书范本,以谦逊恭敬的态度从中反复思索,推求其在笔法、技法、章法、墨法上营造出的规律和特色,以便使自己在草书技法的提按、顿挫、插穿中纵放自如,节制沉稳,使转得力;章法上有条不紊,和谐生动,然后进入古朴典雅、老辣厚重、飘逸劲健之境界,体现出洒脱自然,雄浑开阔,纵横驰骋、富于变化的风貌。细细品味世英先生的草书作品,其笔法、技法、章法、墨法已进入老辣之境。这从鉴赏他的于体标准草书《千字文》可以饱眼福,相望如“田父野老、粗布短袄、从容闲适、古拙纯朴、憨态可掬”,具有气苍韵永,力厚骨劲,精练简洁,率真平易的自然之美,这与先生的虚怀若谷、涵蓄包容,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风貌相映成趣,可谓人书俱老,真乃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也。著名书法家齐静波教授对他的书法评价是“功力深厚,法度严谨,提按有致,刚柔相济,雄浑豪放,已具个人面目。”无怪乎他的书法作品参展后便屡屡获奖。
世英先生除爱好书法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打太极拳。他太极拳打得精到,动作规范、娴熟、圆活、稳健、刚柔相济,行云流水,一招一式给人以美的感受。打太极拳使他从中悟出太极拳和书法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基本动作相互之间牵连影响,“二者都带有很强的技巧性和意念化的东西。”“太极拳是意念躯体化,而书法则是躯体意念化。”拳和书法都讲究虚实结合,保持重心稳固,以达到奇崛狂野,疾风暴雨、长袖善舞,情满意浓的效果。二者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方面先生有着深刻地体会和独到的见解,这是旁观者无法企及的。他把二者归于一种“道”的体现,誉为他生命和精神的主要营养,从而建立起难以分舍的伙伴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但是书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打太极拳的受益者。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太极拳,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接下来便是日课——研习书法。
年,《魏世英书法艺术》作为长武县文化艺术丛书之一编印刊行。书中收录了他在宜山书院书法培训班上的辅导材料、书法论文,以及他本人的书法艺术代表作。发行后在书法爱好者和书法界引发了很大反响,对全县的书法学习、创作起到了启迪激励、推动提高的作用。省老年书画学会为此书的面世特别发出贺信,表示祝贺。时隔14年,世英先生又推出他的呕心之作《一墨拾翠》这套美味大餐,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习者。《一墨拾翠》分为五编,第一编《一墨学技》是该书的精华所在,每节都是他在攀登书山、畅游书海中所积累起来的实践知识和至理明言,向读者敞开了他的学书心扉,展显了他的学书韵致和技能技巧。第二编《一墨学道》,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解读透析学习古人对书法的高论,阐释讲述今人对学习书法理论的妙解,真切道白他对书法的感晤,从而使他和学员一步步进入书法的美妙境界,从中领悟书法的真谛。使之和他一样沉身静心,在孤寂中与书法先贤们对话,从遗存的书法典籍中汲取营养,传承书法艺术,攀登书法艺术的新高峰。第三编《一墨悟道》也就是学书感晤,有古人、先贤的学书感言;有今人和宜山书院师生的学书感晤,更多地是世英先生的学书感晤。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他对书法的那种热情、执着、坚守、勤奋、刻苦、谦恭,锲而不舍、如痴如醉、务求精进的毅力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当我读到此篇时,每每对照自己,反复思虑领晤,为自己学书的浮浅而汗颜不已。世英先生与我从相识相知到重重老矣,始终是我学习的楷模。从他的《一墨拾翠》中让我看到了夕霞光彩的灿烂,读出了人生爱好的珍贵。第四编《一墨春秋》选登了世英先生的五体书法作品,同时还特意选登了宜山书院部分新老学员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与全文相互对照映衬,光采四射,应当是我们诵读、鉴赏、临习的范本。第五编《一墨印记》收录了社会名家对宜山书院的感言和评论,以及创办宜山书院的其他内容,图文并茂,充分说明世英先生拖着被病魔折磨的身躯,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和奉献的精神,把宜山书院办下来同时还以虔诚的态度编著了这本《一墨拾翠》真是难能可贵。
最后以十分激动的心情衷心祝贺《一墨拾翠》的付梓面世!祝愿世英老同志、老先生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登上更加辉煌的书法艺术殿堂!
注: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长武县诗联学会顾问,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委员。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便民张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