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瓦尔登
作者
幽兰
人是群居动物,但一直群居又不免让人心生烦闷,甚至颓唐之感。这时候你就需要去接近自然,融入自然,清洗一下凡尘琐雾,消化一下过往云烟,整理出一个好的心境。八月初去了一趟宜山,领略了宜山秀水的优美,享受了一次自然的盛宴,一下子喜欢上了宜山。八月五日那天,我和爱人带着两个外甥,驱车从县城南边竖着《岁岁年年柿柿红》标牌的路口拐进村道,路过李家庄走向宜山。时值初秋,水泥路边的国槐蓊蓊郁郁,花开正盛,树后的庄稼地里,玉米像整齐的队列,紫红的玉米缨缨绶带似的挂在玉米秆的腰间,苹果树上套着袋子的苹果像平安夜圣诞树缀满的礼物一样,诱人无比,收过麦子的土地被深耕后安静地休养着,像慈祥的母亲。走近自然,心思果然一下活络起来,心情也格外美好,对听说并向往已久的宜山更加期待。车子顺着山路蜿蜒而下,不紧不慢,宜山逐渐展现在眼前,路旁除了野花野草,时不时还有果实累累的老桃树静默着,如憨厚的庄稼人。山洼里林木茂密,树色深幽,梯田中,柿子树核桃树挂满了果实,彰显着丰收的优雅。车子走到坡底,宜山村,亦即电视剧里的宜水村便在眼前。山路把村子自然分为东西两部分,向东稍微一拐,转而向南奔黑河而去。村西有五六户人家,外门上挂着会计家,廖大翠家,王长安家,知青之家,村委会,小卖部,水井,牛棚等门牌。房屋是土木结构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风格,虽然很破旧,有的房梁都坏了,夯土而成的围墙也塌了些,只有挂着剧照的门牌比较新。但作为一个时代的特色乡村,也还是很完整的。村路东边,依次有沟底的小溪小路和村东的六七户人家,有大小不同的两座小桥和村西相连,一座木棒栅成的拱桥跨过小溪,纯属风景的点缀。另一座砖土拱桥跨越小溪,联通沟渠,是村子东西的交通要道。如果有人牵着牛,肩着犁,在溪水两旁参天古树的掩映下,从拱桥上走过,定然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村东最大的处所是宜山小学——电视剧中的宜水小学。走上砖砌的台阶便是向阳的红色校门。走进逼窄的校园,里边有四五间教室和升旗台,只是没有学生。台阶下的平地上,东边有个陈旧的篮球杆,告诉你这里曾经是小学的操场,西边有座戏台,又告诉你,这儿也曾是全村的看台,但平地上长了不少小草,一如村西的场院,虽没人经常活动却因为有人维护,而不至于杂草丛生。小学东侧有三处院落,只有东边一户现在还有人居住,但这一家却最为简陋。那天,把能转的地方都转过了,趁着他们仨在村西西瓜棚下,也就是村路由东往南的拐弯处歇凉,看了会儿小溪边七八只鸭和鹅嘻戏的我便信步走过小桥,去村东转悠。整个小溪和小桥都被参天的大树遮蔽着,一片阴凉。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下来,斑驳有致,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清凉,丝毫没有炎热的气氛。小溪东边的路上有两个老太太一边纳凉闲聊,一边悠闲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我顺着篱笆隔出的小路向北走进去,迎面看见一个小个子老太太坐在小凳子上,她的跟前有一只小猫睡着觉。老太太见我过来,声音响亮地和我打招呼,招呼我进她家里喝口水。虽然我再三说不渴,她还是热情地招呼我进了她家。进了她家的门以后,她问问我不喝水,就顺嘴介绍并让我参观自己的家:半人高的围墙,半人高的木栅门,坐北向南的三间红瓦房,院边上摆放着码得很整齐的柴垛,这柴垛一定是用来烧火的,而不是什么寂寞的柴禾。因为老太太煮着玉米棒的灶膛里煨着的正是从柴垛上拿下来的柴禾。站在老太太家门前,和老太太聊着天,望着眼前务得很精细的庄稼,以及黑河南岸的庄稼和罩着岚气的山岭,我在想,宜山为什叫宜山,还那么有名气?她到底和家乡其他山有什么不同呢?我想,首先是她大小适宜,其次是她地处城边,坐北向南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再是这儿居民的数量和生活吧,因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名之以宜山,得人之喜欢理所当然了。和那些巍峨的高山大川相比,她恰似小家碧玉,朴实温润,紧凑充实,可用的可观的都恰如其分,不多不少,土地就那么些土地,人家就那么几家人家,不招摇过市,也不灰头土脸,静静然,日月朗照,河水自流,花草树木井然茂盛地生长,一切温婉可人。距县城不远不近,半天打个来回,日充粮都不必。坐北向南的地理位置,让整个村子充分地在四季之中享受日的光亮,沐浴月的清晖。天旱了有溪水河流来滋润,洪水发了,也有河道小溪排洪。沟的深度,路的长远,足够让闲杂人等轻易不会骚嚷,也让喜欢山水的人不用长途跋涉,就能闹中取静,觅得一片静谧安然。真是个方便养心的好地方。原来的居民最多十来户人家,三三两两结伴而居又各自独立,太富没有,太穷也不至于缺衣少食吧,所以,这里一度是县城中学不少同学郊游谈情的好去处,曾是我上学和上班后时有耳闻并心所向往的美丽的地方,尤其是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就很诧异:在我们这个简单的边陲小县城,竟然有这么优美的地方?如今身临其境,只觉得名不虚传!早在十多年前,宜山村民早已被搬迁安置到原上去了,现在村中看到的那三五个村民都是农忙时节回来料理庄稼的。在不少原地被荒芜圈卖的时候,宜山的土地被营务得很精细。而小溪里的几只鸭和鹅,也是一户村民盯着《岁岁年年柿柿红》的拍摄基地的影响养殖的,据说,一个鹅蛋卖到七块,一个鸭蛋卖到五块钱了。而这鸭和鹅似精灵一样,给小溪乃至整个宜水村都增添了不少乐趣与活力。老太太家门前观景得天独厚,越过门前的篱笆小桥,宜山百分之九十的山山水水一览无余,蔚蓝的天空,秀美的山川,高大挺拔的杨树,绿油油的庄稼,用红扎带斜斜打起的豆角架,一地如孩儿安睡的黄瓜,没有不牵动你的心的。这时不由想起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的描写:“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眼前花木扶疏,虽然没有栽种成畦,但在房前屋后,溪畔沟洼随处即兴而生,尤其是小溪两边的树木都写满岁月的沧桑,有两棵十几米高的大树一南一北地倒去,向北的树身干枯,无有生机,向南的树斜依路沿,腰身上长出三个大老碗粗的枝干,端直向上,仿佛被面临危境的父母托举起的孩子。这份写意引得游人纷纷取景拍摄。它们俩和小溪沿岸的一切树木,无不昭示着村子历史的厚重感,其间的无名野花野草俨然就是主人的姿态,点缀着自己的家园。排闼送青的山前后左右都是,除了清幽,还有一种实在的情怀。这时,我想起《瓦尔登湖》,这里不也是家乡的瓦尔登湖么?慕影视拍摄基地之名来的游人只是过客,游完都走了,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想做梭罗的人大可以借那些闲置的院落住下来,做自己的哲人或隐士之梦。或者就只是抛开红尘喧嚣,亲近这片山水,洗涤一身浮躁,安然一分心田,宁静中补给清新淡雅,轻松中鼓足勇气斗志,信心百倍地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如一棵树,经历冬天里严寒的锤炼,在春天时以崭新的姿态,续写一世繁华。作者简介:幽兰,原名魏惠英,陕西省长武县人,中学教师,诗文爱好者。近年开始创作,有诗和散文在地方文艺和诗刊发表。
更多精彩文章:
■王朔:说穿了,你就是一个俗人!
■于坚:麻将声里的中国
■钱理群:世故人情中的智慧
■池莉:漂亮误终身
■苏轼:在云里写诗,在泥里生活,在岁月里洒脱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
qq.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