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emsp路早艳张恨水的西北行

张恨水的西北行旅考论

孙强?路早艳

摘要: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张恨水曾于年从河南出发游历西北两个多月,由陕西到宁夏、甘肃,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考察,留下了大量足迹和丰富观感。在西北行旅途中及之后,他创作了大量与西北有关的杂感、通讯、游记和小说,真实记录了西北的社会图景,反映了西北人民的生存现状与精神面貌,发起了西部现代文学创作,对开发西北的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张恨水;西北行旅;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03--04

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一生游历许多地方,人生阅历相当丰富,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志在四方、敢为人先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作家。张恨水曾于年5月至7月游历了偏远荒凉的大西北,度过了一段极富意义的人生岁月。短暂的西北行旅,留下了丰富的人生足迹和文学史料,张恨水与西北的不解之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一、西北行旅的成因与行程

(一)西北行旅的成因

作家与某一地缘的邂逅,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首先,张恨水的西北游历计划与开发西北的时代潮流密不可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国土沦丧,国民政府欲将西北建设成救亡图存的战略基地,并通过了“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的政策决议。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录》中记述道:“东北整个沦陷,国人鉴于国土日蹙,就有开发西北,以资补救的想法。”[1]73文化方面,西北作为古代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其祖辈先贤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坚韧精神,扎根于西北人民古朴浑厚、诚笃勇猛的民族品格之中,这都成了国人振兴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在这一时代氛围的影响下,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百姓、游人学子,皆对西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雄浑荒凉的西北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开发西北热潮。张恨水在国防日削、经济恐慌的严峻形势下,也投入到了开发西北的时代潮流之中。而此时张恨水除了写作,并没有固定的职业,趁此机会他也乐得一行。

其次,张恨水是作为记者开始他的西北之行的。一方面,在出走西北之前,他接受了南京《民生报》和北平《世界日报》的共同邀请,约定此次西北之游,以体察当地的社会民生、人情风貌为主要使命。《写在赴西北之前》大致交代了此行的行程安排及主要目的,声明“不才已受本报及北平《世界日报》之约,有时间性之见闻,尤其西北农村社会之实况,当随时记录邮寄两报发表”。[2]另一方面,他又被北平的《实报》《世界日报》以及上海的《晶报》《旅行杂志》聘为旅行记者。年张氏在牯岭望江楼上为《西游小记》撰写序言,叙及“其内容,着重于旅行常识,俾为将来西北游者,略作参考。间以风土穿插之,以增阅者兴趣而已”。[3]35由此可见,此次游历也意在记录沿途的交通状况、历史地理、民俗风貌、人文景观等,为后来者游历西北提供旅行参考。

再次,游历西北也是他寻求精神出路与积累创作素材的人生选择。才华横溢的张恨水自幼志在四方,羡慕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走遍中国的旅行大志,认为写作人情社会、自然风景必须亲身考察,研习体会,读书与行路是寻觅日常生活的不二法门,是进行小说创作的基本前提。在《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之后,他创作的成名欲和好胜心开始消退,早年接受的视小说为“小道”的正统文人观念使得张氏对自身的职业道路持一种矛盾乃至痛惜的心情。年遭遇爱女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沉重打击,成功之后的空虚感、失落感与生死问题困扰着张恨水,他不断地感叹“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此时他需要寻找新的目标,唤醒新的文学热情。游历西北既是他摆脱精神危机,重获自由的一次探索,也是有意发掘新的小说材料,实现文学创作上突破与创新的重要契机。在《写在赴西北之前》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觉得以南北二京为背景的都市题材作品较为丰裕,而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其他题材的作品少之又少,自惭“对于中国社会,真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认为与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相距较远的陕甘一带,其人文风情、景观面貌“必有以使吾人耳目一新者”。[2]

(二)西北行旅的行程

年5月7日晚,张恨水不顾交通阻塞、妻妾为难、稚子年幼的重重障碍,毅然携北华美术专门学校的一名工友小李,带川资一千元,从北平乘坐平汉列车南下,到达郑州。自此,这位江南才子开始了他的西北旅程,其主要的行程路线如下:北平—郑州—洛阳—潼关—华阴—渭南—临潼—西安—咸阳—醴泉—乾县—永寿—邠县(今彬县)—长武—瓦亭镇—泾川—平凉—六盘山—隆德—静宁—华家岭—定西—车倒岭—甘草店—兰州—西安—南京。

张恨水于年5月8日晚到达郑州,在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小住两日,期间游历了著名的子产祠与碧沙岗,短暂停留两日后,一路颠簸乘坐西行列车到达洛阳。在洛阳逗留三日期间,游历了许多北魏石刻与汉唐遗迹,辨析考证了诸多历史古迹的沿革渊源、真假伪劣,一度感慨洛阳物质文明之落后,建筑遗迹破坏之严重。之后,张恨水搭乘陇海列车前往陕西省的门户潼关,沿途所见,黄土弥漫、草木稀疏、窑洞零落、人烟稀少。张恨水游历了华山之后又返回潼关,搭乘经济委员会卢工程师的汽车,途径华阴、华县、渭南,在临潼县的华清池短暂停留后,参观了距离西安不到二十里、充满诗情画意的灞桥,然而所到之处萧条凋敝,荒凉不堪,盛景不在。

在西安,张恨水停留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游览了大小雁塔、碑林和开元寺众多名胜古迹,还参观了莲花池、西五台以及省立图书馆等地,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他之后的游记生动地再现了30年代西安民众穿着打扮、饮食起居、言谈交流的历史状况,对西安币制之紊乱、道德观念之落后、鸦片之盛行、民生之凋敝等种种社会弊病进行了思考。张氏一方面力图多角度描绘西安古城悠久的历史韵味和人文底蕴,另一方面又感叹好景不在,痛惜昔日的历史盛景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车轮下渐渐湮灭。此外,他还拜访了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和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张氏考察偏远落后的西北地区,搜集小说写作素材,引起了陕甘军政当局的注意,一再怀疑其前来西北的用意和企图。幸得同是新闻记者出身、与之相交几十年的朋友邵力子的帮助,消除误会,生活上也给予诸多便利。张氏于5月30日拜访了因坠马受伤卧床养病的邵力子,二人言谈甚欢,随后张氏撰写《邵力子陋室安居》《邵力子病榻谈烟禁》两文,对这位享有“和平老人”之誉的陕西省主席倍加赞赏。6月初,张恨水拜访了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二人合影留念,依依惜别,在杨虎城敬赠的照片上题有“张恨水先生惠存,杨虎城敬赠”的字样。不久之后,张氏继续西行。

在筹备继续西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西兰公路不畅、匪乱频繁,又缺乏长途载客的汽车,是否继续西行,张氏几经踌躇,犹豫不决。所幸得到经济委员会西安办事处主任刘景山和西兰公路总工程师刘如松的帮助,乘坐其视察西兰公路的汽车,解决了车辆问题。在6月初的某天清晨,张恨水从西安西门出发,经过咸阳、醴泉县,来到矮屋偎城、农产品交易颇为频繁的乾县。打尖歇息后,由乾县西北方向到达仅有八户人家的永寿城,在一所县立小学度过了缺食少盐、凄凉恐怖的一夜。出永寿县城,经永寿坡,过文王故里邠县(今彬县)、大佛寺、亭口镇、长武县、瓦亭镇后,进入甘肃境内。在泾川县和平凉县,因刘如松总工程师有公务要办,停留时间略长,期间游览了泾川瑶池、平凉火神庙和关岳庙等当地名胜。东去平凉城,经过陇东最险要的军事重镇三关口,过瓦亭镇、和尚铺,下六盘山西行二十里,来到全城只有三五十户人家的隆德县,张氏前往当地县长刘德弼的办公县衙,两人促膝长谈,更深入地了解了西北人民苦痛的现实生活。在长达二百四十华里荒凉萧索、风景烦腻的华家岭,受到奉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命令的会宁县县长的热情欢迎和招待。由华家岭向西五十里,经红土窖、过定西县,穿车倒岭、甘草店,过猪嘴子、阎王沟、东岗坡,抵达兰州飞机场。由于路途阻塞,加上阴雨天气以及刘总工程师视察工程的缘故,张氏跌宕起伏的西兰公路旅程长达九天。

在兰州期间,张恨水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并由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安排入住省政府花园。张氏游览了省府东大街的中山市场、参观了正殿楼上的唐人壁画,造访了位于省政府西大街的民众图书馆,欣赏了原是大佛寺改建的“三绝”:颜真卿真迹横匾和褚遂良的字;吴道子亲绘的观音大士像;保存较完好、神气活现的壁佛塑像以及两万多卷的藏经。张氏还考察了素有“千古黄河一道桥”称誉的黄河铁桥,并对铁桥的建造结构、历史由来及兰州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做了详尽的了解。此外,应兰州文化界五泉山河声艺社之宴请,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受到了教育厅厅长水梓先生的热情款待,并应邀现场赋诗一首,题词留念:“四千里外作孤征,行遍关西二十城。借得酒杯浇块垒,玉泉山上听河声。”[4]94并为兰州著名画家赵西岩所画的《待诏剃头图》题诗云:“人生不自由,千里作狂游。观罢浩然叹,谁来剃我头。”[2]张恨水原本想继续西行到达新疆,但因兰州至乌鲁木齐的汽车只到酒泉为止,以西至乌鲁木齐只能骑马前行,路途遥远,交通不畅。张氏还听闻盛世才窃取新疆大权,独裁专制,只身前往恐怕有去无回,因而在朋友的劝告下,最后作罢,于是年端午前三天离开兰州,返回西安。7月14日,张恨水应朋友之邀,从西安直接抵达南京,在南京稍事休息后前往上海。至此,张氏历时两个多月的西北旅行正式结束。

二、西部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作为新闻记者和作家,西北之行的所见所闻、观察体验为张恨水的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旅行途中及以后的几年中,他秉承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书写甚勤,创作颇丰。记叙详实、通俗生动的关于西北的杂感、通讯、游记和小说等创作活动为了解西北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开发西北的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散文类作品

张恨水在不足三个月的西北之行中,前后撰写了杂感、通讯约40篇。从百姓的衣食住行、省际的道路交通、城市的布局建筑、当地的文物古迹、朴素的方言俗语、地方政要的政策言谈等方面,勾勒出了一幅浑厚苍凉的西北生活图景,引起国人对开发西北的







































白癜风要忌口什么
白癜风要忌口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c/5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