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我国饮食习惯的总特点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而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则多以面食为主食。地处大西北长武县的亭口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地方风味浓厚的特色美食----亭口炒面。
很多朋友不顾路途遥远慕名而来,只为品尝一盘正宗的亭口炒面。亭口炒面之所以远近闻名,首先,是制作亭口炒面的食材绿色健康,安全放心----面粉是自家出产的小麦磨成的,鸡蛋是家养的土鸡产下的,蔬菜是自家地里栽种的,食用油是自家出产的菜籽榨制的。这些原生态的无公害食材,加上讲究的制作工艺,再经技艺高超的大厨们的精心烹饪,才炒制出了色香味俱全,老幼妇孺皆爱吃好吃的亭口炒面。亭口炒面美名远播,不仅仅是好吃美味,更取决于它融合了亭口人民热情好客,节俭朴实,勤劳智慧,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亭口为丝路驿站,古时客商络绎不绝,歇脚住店,交流贸易,繁华可想而知。亭北村乃亭口镇政府驻地所在,也是亭口最繁华之处,国道穿村而过,集市上,商铺饭馆聚集,每家饭馆都卖亭口炒面。
儿时在马路边玩耍,时常会遇到抄着外地口音的人打问亭口炒面之所在。总推荐他们去虎三和色香味这两家餐馆品尝亭口炒面。在我看来,九十年代,这两家餐馆的亭口炒面最是美味,最是正宗。
当然,名出有因,虎三餐馆老板赵虎三,热情好客,待人真诚,炒面量大味美,吸引了不少司机朋友前去用餐。在热情接待中,一盆温热的清水摆上了洗漱台,一番扫、洗,一身风尘一扫而光;在诚恳交谈中,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亭口炒面端到了面前,就半截葱,几瓣蒜,品尝着劲道滑溜的美味炒面,既赶走了饥饿又解了馋。饭罢,一碗清甜的面汤下肚,既解渴又可消食。吃饱喝足后,在和老板的欢畅交谈中,稍事休息,路途的颠簸劳顿,孤单不快已抛到九霄云外了。司机朋友们体能得到补充,体力得到恢复,心情愉悦的奔向前途了。
不得不提的是,九十年代初期,一路过的客商不慎将两万元现金遗失在虎三餐馆。两万元,要卖多少碗炒面啊!要流多少汗,要出多大力气啊!那个年代,全县万元户也寥寥无几。店主赵虎三没有被利益诱惑,他没有将这笔“巨款”占为己有,而是妥善保管,寻找失主。他心急如焚的各处奔走,多方打听,历经波折,最终将两万元人民币一分不差的归还到失主手中。由于他诚实勤劳,拾金不昧,当年被评为了光荣的人大代表。亭口炒面伴着他的拾金不昧的事迹和高尚品德,被南来北往的食客传颂到了四面八方。
泾水淙淙,黑水潺潺,清风徐来,杨柳依依,两间小屋,一个小棚,不大的牌匾,黑色为底,金色为边,“色香味餐馆”五个健劲的墨绿色大字镶嵌其中,像绿宝石样熠熠生辉,庄重而典雅。店里顾客熙攘,门前轿车成排,这就是有名的郭昌瑞师傅的炒面馆。
?郭昌瑞是色香味餐馆的创办人和老板,花白的头发坚挺地竖在头顶,和颜悦色,健谈幽默,精神且抖擞,勤劳而俭朴。他开饭馆卖面前在部队里服役,一心扑在厨房里,为战士们做得一手好饭菜。复原后被安置在鹑觚酒厂做厨师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回到家乡亭北村,办起了餐馆。在部队的磨练,铸就了他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本就是餐饮业的行家里手,加之爱学习,勤钻研,经过不断的摸索,他掌握了烹饪亭口炒面的秘诀,他烹饪的亭口炒面口味独特而受大众喜爱,许多人为了吃一碗郭师傅的炒面,常常要排队等半天的。
操作间里,夫妻二人分工协作,有条不紊,一丝不苟,不慌不忙地精心烹饪每一份炒面。炒节节,面条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炒面片薄厚适宜,大小匀称。郭师傅烹饪的炒面可谓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堪称“色香味”俱全。金黄的圆形鸡蛋饼盖在炒面上,剥开鸡蛋饼,火红的番茄,或青或白的葱花,鲜绿的青菜或菠菜段,点缀在炒面之中,一层薄如蝉翼的油泼辣子裹着白色的面条,色泽鲜艳,香味四溢,让人垂延欲滴。咥一碗郭师傅的炒面,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味蕾的满足,真是嘹咋咧。
色香味餐馆老板郭昌瑞师傅目前,从咸阳至甘肃国道沿线区域具有影响力的“亭口炒面”门店已经超过多家,通过“亭口炒面”创业致富的的人数达到多人,亭口炒面是长武一张靓丽的名片。
年亭口炒面被列入长武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3月,长武县电视台、亭口镇党委政府联合举办了寻找亭口炒面状元大赛。通过大赛,“亭口炒面”这一品牌得到更好传承保护,发扬光大。相信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的亭口人,利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寻找“亭口炒面”状元大赛状元----王宏林寻找“亭口炒面”状元大赛榜眼----赵红瑞寻找“亭口炒面”状元大赛探花----胡和平作者简介:随遇而安,亭口亭北人。爱好音乐,旅游,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大家都在看泾川县长武老城遗址丁家中学年的那次拔河比赛你还记得吗?想念你,我的长武有一种长武的美,叫华灯初上!!最幸福的事:陪你来长武,带你从A吃到Z!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