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雕是利用树根、竹根、藤根等各种根材的自然形态,通过艺术加工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象作品。
灵台根雕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据《灵台县志》记载,明万历时期灵台境内就有孝悌之人用荆木根做成抓背、用木瓜根做成拐杖敬献给耄耋老人,以敬孝道。清代末期,家族先辈中的木匠及手艺人在闲暇时间,用树根制作烟斗、拐杖、坐凳等,代代相传。这种技艺随之便被传播到周边的崇信、泾川和陕西的长武、麟游、千阳等地。
灵台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森林覆盖率高,树木种类多,根材遍布,为根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质。大量的乔木根系竖直向下,须根发达,适宜创作大型的机架、坐凳及体型较大的动物造型。而境内灌木的根,疙瘩螙偻、盘根错节,适宜制作观赏型艺术品。
灵台根雕艺术具有同类艺术作品的特点,具有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深受群众喜爱,在社会生活中颇有市场。它融汇了当地民俗文化和时代精神。在创作上,根雕工艺最大程度利用了废弃的枯朽树根,变废为宝,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
灵台根雕艺人大部分生活在灵台的龙门、蒲窝等南部靠山区的乡镇。明清时期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雕艺人基本都是木匠,根雕作品散见于民间,种类不多,作品数量也很少。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文化艺术的繁荣,根雕事业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创作者增多,根雕的种类也丰富起来,作品逐步由实用型向观赏型转变。
但是,当前根雕创作及欣赏受到现代视听艺术和网络媒体的冲击,根雕艺术只是圈内爱好者自娱自乐的艺术活动。在当今读图时代,快餐式文化消费不崇尚亲历实践,热爱根雕创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民间从事根雕艺术的老艺人又相继去世,传承链濒临断裂。年,我县公布根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推荐上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年,灵台根雕被公布为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原标题:《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根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