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xwdt/151016/4710733.html
在陕西,臊子面是常常能吃到的面食,而流水席上的臊子面,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来上一碗热乎乎的臊子面,便扫走了浓浓的寒意。
在说臊子面之前,先给大伙说说“流水席”是怎么一回事。流水席,在陕西农村最为常见,凡是红白喜事都会按照这种排场来招待前来的亲朋好友,不像城里人那样到饭店酒楼包酒席,而是在自家的院子或门前搭起棚子,垒起灶台,请上村里会“做席”的人,请上一些关系临近的乡党帮忙,来宴请宾朋。
在我国西北部农村,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无论穷家富户,家家都是如此。流水席不像一般的宴席那样先上齐所有的凉菜,再上齐所有的热菜,而是吃完一道菜上一道菜,如行云流水,故称“流水席”。被招待的亲朋好友经常会被“主家”告知,“马上就开席了,赶紧坐席(有的地方也称为‘吃席’)。”
座席结束了,会听到一些“席面薄、席面厚”的评价。简单来讲,就是指席面(菜品的档次)的好与不好,而这种好与不好和席面上所端来的菜品是否丰盛有着很大的关系。席面上的菜品可以分为八凉八热、八凉十热,或更多或更少,菜品的多少和什么样的菜品都是根据主人家的意愿以及实际的经济能力所决定。
当然,流水席上的臊子面是另外的,一般农村过事(红白喜事也被当地人习惯地称为“过事”)臊子面都不会太差,而且往往所浇的臊子汤就是这碗臊子面的精华所在。除了必不可少的肉臊子外,汤中的底菜和漂菜也很讲究。其中,黄花、木耳、豆腐、韭菜是汤中必不可少的菜,还有葱花、西红柿等等,就连放菜的先后顺序也是有先后的,比如,切碎的韭菜就要等到汤煮的滚烫后再撒入其中,不适宜煮太长时间,烫好的韭菜浇在面条上,不仅提味,那嫩嫩的绿色,看了便会忍不住多吃上几碗。
倘若要是在大冬天,吃上一次流水席,一定要少捞点面条,多浇臊子汤,吸溜吸溜的吃上那么十几碗,一碗一口,要是饭量好的小伙子,来上二三十碗也不成问题。流水席的上的臊子汤之所以能保持滚烫,一是因为汤料中有很多油,封住了汤的热气,使臊子面不容易放凉,这也是臊子面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等九大特点中——汪的原由;二是在桌旁放一个火炉,将盛汤的器皿一直放在火炉上,器皿里的臊子汤不宜放的太多,浇完了可以再舀,这样能够保证每次都能吃到新鲜的臊子汤。
关于臊子面的传说和说法有很多。然而,目前可考证的史实中有记载,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吴自牧著的《梦粱录》中有记载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臊子面的主要原料)详细做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
臊子面是陕西同胞所喜食的面食之一,而流水席上的臊子面早已经成为一种乡土民俗文化的新体现,如今要是再想吃起来,就更加难得。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陕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