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系列课程概述
我们国家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生态环境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各种各样中国人的家。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和交通闭塞,又使这些具有特色的家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本课程以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里的“住”为先导,通过关于“家文化”的课程学习,让同学们从科学、技术、艺术、文化四个方面全方位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特色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地域历史文化和家风民俗。
本课程包含了课堂讲解、手动拼装、主题实验等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同学们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各类民居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了解民居的建造方式和因地制宜的设计,培养同学们科学研究、科技应用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地坑院
陕西省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关中平原西部,曾是我国首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都城。渭河从咸阳市南部穿过,河流中游南侧,便是长武县。长武县的十里铺村,紧临甘肃省。古时这里原是驿站,由北京奔赴新疆的必经之地。左宗棠西征新疆时路过此地,为了防风固沙,稳固路基,遮荫纳凉,同时又能限制少数民族骑兵长驱直入,从长武县到甘肃会宁县,一路栽植柳树。后人为了缅怀左宗棠的历史功绩,便将这些柳树称作“左公柳”,现在仍有不少留存在十里铺村的古驿道旁。
十里铺村地处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的中部,属渭北黄土塬沟壑区。这里是满目黄塬难见绿色,一年之中降雨极少,植被不好,难有成材的树木。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又节省建筑材料,施工简单易行,当地百姓创造了地坑院这一独特的窑洞民居形式。所谓地坑,顾名思义,这种民居建筑的主体并不是矗立在地表,而是从平坦的塬面上,向下挖一个很深的四方形土坑,作为内院。院落四边形成了土壁,每边的壁上再开挖若干窑洞,满足一家人的居住生活。这种形式,巧妙地解决了防风沙、抵御盗匪的两大难题。
当大风裹挟着漫天黄土吹来,由于没有建筑物在地面进行阻挡,很快就会掠过地表。当地的黄土细如面粉,悬浮在空气中,在这么快的速度下,能沉入院落的非常有限,地坑院内就不会太受风沙侵扰。
因十里铺村具有重要的陆路交通运输地位,旧时易受边疆战乱影响,盗匪出没频繁。由于民居的主体位于地表下,盗匪如果没有十分接近,并不会发现地面下的住宅。并且地坑院比地面深四五米,仅有一个狭窄隐蔽的入口,四壁陡直,盗贼也不易爬入,有效地保证了住户的安全。
由于干旱少雨,下挖的地坑院落并不会受到雨水浸泡,地面坡度经过修整,雨水很快就顺坡流进了位于院落最低点的渗井。渗井通常下挖一定深度,井口覆盖以有孔洞的石板,防止坠落的同时,又可让雨水流入。这种收集雨水的地面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四水归堂的理念。并且,为了留住宝贵的雨水,井底还常常铺设石料或青砖,以防渗水。
当然,仅靠有限的降水,并不能满足老百姓饮水的需求,每家院内还会挖水井。黄土的肌理不易存水,水井通常挖得极深,动辄四五十米,将水桶投下去,打上一桶水,需要很长时间。为防止家中儿童在院内玩耍不慎坠入,井口会砌筑得非常窄。从黄土井打上来的水,比较浑浊,需要放置沉淀很久,才能供人畜饮用。老百姓通常在井口附近的厨窑放置很多个水缸,在打上来的井水中放入明矾,留出用水的时间差,让水缸中的水有充分时间沉淀杂质。
当地的地坑院民居,其实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完全的地坑院,就是于平地下挖,院落的入口在地表,通过一个长长的斜坡,进入院落内部。另一种是利用了黄土地貌天然形成的冲沟,作为村落的通路,地坑院三面靠着厚实的黄土,一面临近道路,院与路之间留一部分厚度的黄土,作为院墙或者倒座窑的位置。院落与道路基本上就是平进平出了。下面,先来介绍第一种形式的地坑院民居。
尽管沉入地表之下,地坑院民居依然呈现出北方传统合院民居的一些特色,在居住功能布置上,也是四面围合,注重朝向,长幼有序。以十里铺村号院为例,这座地坑院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平坦的黄土地表,下挖了方正的矩形院落,面宽约23米,进深约16.5米。院落朝向微偏北的东方,庭院东侧崖壁,是主入口及一座倒座窑,西侧为四间主窑,北侧崖壁采光好,挖了三间厢窑,南侧崖壁只布置了一间厢窑和一间杂窑。
地坑院地上的入口,位于正南北向的村落道路东侧。由于周边还有几家住户,为避免相互干扰,号院整体稍作偏转,没有与路完全平行,院落入口开向东南方,是民居建筑常采用的风水最佳的方位。虽然经过很长的斜坡,但院门位置,依然会修建一座形式类似北方四合院的坚固大门,并且有一定装饰。坡道的尽头,也会设置一座影壁,防止大门打开时,院内被外人一眼看穿,但比较遗憾的是,影壁后来已被拆除。一间倒座窑朝向西北,通常用来存放杂物,饲养家禽家畜,或开设厕所等。
地坑院的主朝向两侧,开设厢窑。厢窑通常会设置厨房、储藏间以及子女卧室等。厢窑从形制等级上低于坐北朝南的正窑,不论窑内的宽敞程度,窑的挖掘深度,乃至外面窑脸的宽度,都逊于主窑。而且十里铺村号院的北侧三间厢窑,当中的明间,也比它两侧的次间,修建规格高一些,体现出与木结构合院民居完全一致的空间主次关系。
北厢房明间为厨窑,是主要在夏季使用的厨房,天寒时会直接使用主窑土炕前的灶台,做饭时顺便烧热火炕。厨窑一侧的窑腿上(窑腿,即两座相邻窑洞之间的实土部分),还专门挖设了一个壁龛,在龛内土台上打井,这样离它不远的两座厨窑,用水都很便捷。摇绳的轱辘上方,还有一个十分迷你的小龛,专门摆放油灯,为夜晚用水时提供一点照明。通过这样巧妙的设计,水井既不占用庭院空间,减少路过时的磕碰,又提升了井口高度,提高了使用上的安全性。
号地坑院的西侧崖壁,分布着大大小小四个窑洞,窑脸朝着东南方向,阳光很好。当中的正窑最宽敞,窑脸净宽3.2米,内里净宽2.6米,深达7米,是家中长辈居住的空间,也兼做招待重要客人的厅堂。这座窑的北侧,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厨窑,南侧则是两座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正窑,供老人下一辈的长房使用,再低一辈或者老人的次子,分家前通常居住两侧厢窑。家中的女儿由于成年后就出嫁,也不会占据主要空间,会居住在东西厢的次间之类的偏窑。
四面围合的地坑庭院,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家人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庭院不仅兼具了餐厅的功能,也是一些简单劳作的场地,如洗衣、晾衣,摊晒腌渍的萝卜白菜,蓄养小型家畜家禽等。如需大面积晾晒谷物,则会选择在地坑院之上,四面窑洞正上方的空地进行。
庭院内通常还会种植一些吉祥寓意的果树,比如象征人丁兴旺的枣树,比喻入世后出将入相的柿子树等。每当气候适宜的时候,一家人就会在庭院中间团聚,一同坐在树下,共进一餐简朴的饭食,闲话家常,共享惬意而温馨的时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