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6月30日,复旦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来到福建屏南,开始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秉持着对乡村扶贫工作、教育事业等的关怀,也抱着调研学习的心态,在六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走访了孔源村、岭里村、康里村、岭头村、新桥村、村头村六个村落,穿行在跨越古今的文化长廊中,游览当地各具特色的锦绣山水,也追寻各处一路来发展变革的足迹。
山区气候酝酿了层叠的云雾和连绵的雨水,实践途中,常常遭遇骤雨席卷而来,又淅淅沥沥停止,洗脱溽暑难耐的燥热,迎面送来微风缱绻。虽然免不了盛夏暖湿的潮气打在身上,激起层出不穷的汗珠和痒意,但旅途中向外张望,又不时会被山中竹林浓郁的翠色撞个满眼,大片的绿意阴浓,凤尾森森,使人有如沐清泉之悦。我们就这样“走马观花“,一次次坐车穿过蜿蜒的山路,靠近村落,聆听其中真实的,来自泥土深处的声音。
十里河堤筑浅沙:孔源村的水利改造
行程的第一站,我们来到孔源村,探访这里蔬菜种植和水渠修整的现状。甫一下车,就不禁被眼前阡陌纵横、井然分列的一块块菜畦所震撼,这是长在城市的孩子没几乎见到的。走在被蔬菜种植田环绕的道路上时,也能清晰地感到四周的河堤是新建加高过的,两岸农田中引入曲水灌溉,一片蓬勃生长的绿意。显然,村里的蔬菜种植业已经相当成熟,且初具规模。根据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蔬菜种植已经成为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引进优良品种后,一户农户增加的收入可以达到2-3万元每年。
然而,蓬勃的农业生产却时常遭受洪水侵袭的困扰。由于孔源村地处山间平地,地势相对较低,一遇到夏季降水集中,就容易发生洪水冲破河堤、泛滥成灾的情况,再加上河流从村中心流过,两岸均为农田,一旦决堤,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很大损失。修整河坝水渠,解决洪水问题,成为村里迫在眉睫的难题。
带领我们参观的负责人介绍称,为了解决河道问题,在政府以及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的帮助下,孔源村筹得了万元的资金,对河道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整改,同时修建水渠,引水灌溉,为农田中的西瓜、茄子、辣椒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保障。
(修整过后坚固的河堤)
不巧的是,调研当天遇到了强阵雨,河两岸的山体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大量泥沙流入河道导致河水变成黄色的泥浆,影响了河道的生态。这样的情况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对于流经山体的河道部分,如何进行下一步的修整改造,才能减缓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泥沙淤积问题,为当地的村民创造更加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这或许也是村庄未来需要考虑和努力的方向。
从“垃圾场”到“锦绣园”:岭里村的“公厕革命”
从垃圾遍地的破旧村落,到如今干净整洁,山水明丽的示范村,岭里村最大的变革发生在卫生改造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年,岭里村积极响应“公厕革命”,在基金会的帮扶和组织下,村民家里的旱厕改成了水厕,开展了村民卫生健康素质培训,以及传染病预防等活动。基金会的硬件支持加上后续软件的配套补充,并且建立了覆盖全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村里卫生环境的极大改观。
如今,岭里村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村民之间也一改从前紧张的邻里关系,重建互助和谐的友好氛围。眼看家家户户被清丽的花草环绕的美景,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我们也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村民中间开展的素质培训,是岭里村工作的另一个亮点。在基金会的组织下,形成一级二级培训的模式,先由村里的主要村干部和宣传组的成员集中到县城进行培训,再回来传达给周边村民。
一开始,培训也遇到了诸如村民接受能力差,文化水平低,参与度不高等种种问题,但通过就近培训、培养有影响力的带头人、调整培训内容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得项目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项目本身也越来越受村民们的欢迎。此外,村里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针对村民们法律意识薄弱、不良的饮食习惯、交通意识淡薄等情况进行培训,提高了村民的基本素质。
文化素质上的培训工作,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投入不多的钱,却可以使村民的思想和素质发生很大的改变。下一步,岭里村将在蔬菜营销、茶旅文化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工作,依托当地优势,开发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努力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华侨中学交流会:播下一粒春天的种子
7月2日下午,我们来到县里的华侨中学,与九年级培优班的学生开展“青春与梦想”交流会,分享研支团成员的成长感悟与学习经验。同时,也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通过聆听校长的发言和讲述,了解学校的教育现状,为即将到来的支教时光做好充足的准备。
交流会上,来自中文系的白都蕾娜、来自法学院的徐云麒,以及翟梦磊、霍可涵、刘晏玮等同学,分别就语、数、英和文综、理综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分享。白都蕾娜讲述了她的数学从7分到中考、高考满分逆袭的故事,她谈起高中奋斗的时光,有时在深夜为了强迫自己不睡着,只能嚼着很苦的咖啡豆,勉强保持清醒,就这样走过艰难却充实的三年。回顾过往,也许只有努力、拼搏,才能概括这一段难忘又熠熠闪光的日子。霍可涵同学则从打消孩子们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入手,鼓励大家对学习数学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要勤于练习、打好基础,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随后,在主持人何晓昕的带领下,孩子们围绕校园生活、学习规划、交友等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支团的成员还坦率地与他们分享了自己青春时期的情感故事,希望能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告诉他们少年时产生的情愫是正常且美好的,只是我们应该珍惜并且慎重地对待它,不要做出草率的、会伤害自己的行为。
最后,华侨中学的张长武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对于这群即将踏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们,真诚地奉上了自己的期盼和祝愿。我们也在与孩子们、老师们的相处中,感受到他们给予我们正向的力量和感染,更感到自己肩负着一名老师的责任,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华侨中学孩子们的状况,也是屏南县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虽然不像大城市那样有着的那样丰富完备设备和教育资源,但孩子们渴求的、向上的心,却是完全一样的。这里也有许多孩子或是来自农村,或是有着留守儿童的经历,他们的成长需要来自政府、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也需要每一个踏踏实实扎根在这里的,每一个为他们的成长竭尽心力的高贵的灵魂的抚慰。教育其实就是播下一颗种子,用心去浇灌它的盛开,我们也希望做一个播种人,做一个摆渡者,尽自己的力量送他们抵达自己梦想的彼岸。
用一颗菇带动脱贫之路
第四天的调研,我们来到了新桥村,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茶树菇的生长,至今已经成为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村长和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新桥村茶树菇的种植基地,参观它的规模化生产和一整套完备的保鲜、储藏体系。
(茶树菇的种植基地)
在村长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从年开始,茶树菇就取代了水稻,成为新桥村的主要产业,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原先的千百元,逐渐提高到1万3千多元。农业生产上的转型,成为当地依靠产业脱贫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将低经济价值的粮食作物改种为高价值的蔬菜等经济作物,并在种植前、种植过程中和收获过程后给予村民技术支持、生产保障等方式,新桥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村里的茶树菇种植规模已经有多亩,全村多户人家分入五个合作社,形成稳定合作并分红的关系,一般投入六万本金后,一年后即可连本带利收回12万,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新桥村的茶树菇产量很大,长期销往全国各省省会,但由于用电量巨大,大棚外电线纷杂众多,时常发生电线老化,引发火灾等严重事故。因此我们结合当地需要,也向基金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他们可以帮助当地做好安全培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助整理、改善当地杂乱的电缆。
(当前杂乱的电线,存在安全隐患)
新桥村以种植茶树菇为业,产量大,销量远,交通就成为制约当地生产的重要因素。在政府和基金会的帮助下,新桥村先后修建了两条道路,便于生产运输。同时建设了茶树菇生产变道,解决了原先的砂石路出行不便、路况不好的问题,为茶树菇生产运输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在新桥村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便利的基础设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这也是每个地方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现产业扶贫的道路上,基础设施的改进需要各方各面予以重视和加快建设。
高山氧吧的兴盛与隐忧
岭头村有着著名的八大风景,分别是:九仙华岩寺、厝桥、宝寺、聖公殿、土主殿、腹中长出十九根毛竹的红豆杉树、九仙洞和八仙下棋,同时又因海拔优势,而可培育优质的高山蔬菜,如花菜、茄子、扁豆、长豆等。与周围村落一样,农业仍然是岭头村目前的支柱产业,但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岭头村计划逐步开展旅游业,进行产业转型,同时对当地特色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与岭头村相接的仙山牧场是本地的一大特色景点。目前,岭头村在仙山牧场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旅游产业,吸引了不少酒店入驻,仅7月3日一天的游客就达到了千人。借旅游业的发展,村内的高山蔬菜和高山茶可作为屏南县特产在各个旅游点销售,作为品牌向外推广。蔬菜和茶叶均由菜农亲手栽种,可保证较高的质量。目前,村内的蔬菜茶叶均有专人负责收购和销售,保障了货源品质和销售渠道。
岭头村特色的文化底蕴也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在基金会的组织协助下,村里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民俗风情的科普,和群众共同举办如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还宣扬民俗中的尊敬自然、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耕读传家等精华,使得村里老年人的素质得以提高。同时,这些活动也成为一种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学习、了解本村的民俗文化。
然而,尽管有着自然资源和文化民俗上的双重优势,岭头村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还是面临着不少困难。由于村里年轻人口流失严重,加上交通闭塞,很难与外界进行即时的文化交流,也难以把本村特色的东西宣传出去。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个永久的难题,虽然产业转型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在把名声打响,做出自己的品牌之前,岭头村所要走的道路,要经历的挑战,还有很多。
走不完的双溪古镇
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屏南县东北部的双溪古镇,在回味历史、感受闽越文化中为这一趟旅程画上句点。双溪古镇由陆氏宗先开发建立,这里的建筑揉合闽越土著文明,又带有中原文化的遗风。当地民谚有云:“先有陆氏,后有双溪;先有双溪,后有屏南”,可见双溪历史之悠久,对于屏南县文化之孕育启蒙。
行走在古镇的老街上,入目是被风雨吹打得模糊破旧的竹板、木门,仿佛穿行在历史之间,身受百年霜雪的打磨。许多曾经繁盛的店铺如今也已萧条,物是人非,只有青石板路不言不语,默默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死荣辱,教人想起“梦里不知身是客”,种种怅然古老的情绪涌上心头。
在双溪古镇的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我们有幸目睹了一些村民们的“大作”,色彩浓烈而满满艺术气息,让人很难相信它们是出自那些外表朴实无华的“民间艺术家”们。
观赏过古镇,也惊叹过这些精妙非凡的艺术作品之后,下午,我们回到了屏南实践基地办公室,对一周来的实践成果进行了总结报告。围绕着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产业、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我们对所探访的六个村落的基本情况、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实践小结
当下,屏南县各个村落仍然将农业生产作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但在产业内部已经进行了转型变革,如将低经济价值的粮食作物生产,如水稻等,变为高经济价值的蔬果作物生产,如孔源村的蔬菜种植、新桥村的茶树菇种植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实现村庄经济发展、村民脱贫致富最有力的途径,并且各个村庄已经在着力进行进一步的产业转型,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其中的突出代表是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岭头村。然而,打不响知名度、打不开市场,村庄交通和信息闭塞等问题,始终是制约屏南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这绝非村庄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等的帮助,并且注重发挥当下潮流的,能够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