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御寒术
西北小江南的汉中,冬日里的气温,是不会跌破零度的!原因就是汉中处于秦巴山间,汉中盆地之腹。所以我来这的三个冬天里,再也没有像年冬天前的那些个冬天里那样里三层外三层的穿衣服了!就在有一天清晨,这个城市里雾气盈漫,那种潮湿的冰冷,已然超过了西北方向,家乡那个冬天的干冷!
然而这里的那种从未见过的湿冷,来的很急切,让我猝不及防,也不知如何添衣保暖,只能硬撑挨冻!但这挨冻,在之前家乡生活的十九年里,可能也有,但我,我们有一套“御寒术”,可以将冬日的寒冷拒之于肉肤几厘之外,升华于火焰之上,凝华于身体运动之中。
御寒术之棉制鞋服。前不久在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了解了简要的古代服饰演变史,看过之后,我便得出了这样的感想:服饰从刚开始的蔽体遮羞,再到防寒保暖,再到审美愉悦。然而在以上最简单的三阶段之间,也有其生活方便,行动方便,打仗方便的过程,但打心底里讲,我真觉得衣服这个东西,它就是用之于人的防寒保暖的工具罢了!
大西北的冬天,不是一件羊毛衫,一件外套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唯有母亲亲手做的对襟棉袄才可以胜任的。记得自己的对襟棉袄:花色从桃红牡丹花到暗花格,到棕红福字;布料从粗布到纯棉软布,到丝绸面软布里。但棉裤永远都是一个颜色,一个布料,始终未变。棉鞋一直都是奶奶和姥姥制作的黑色绒面,千层底的“棉窝窝”。对襟棉袄一个冬天只能拆洗一次,那么母亲只有在领子和袖口上各缝一个孪生兄弟,以防被我弄脏。就这样两件厚实的衣物,让我经受住了西北农村的干冷。可能如今农村的孩子也不一定再穿这样的衣服了,因为现在教舍里有的是暖气。服饰也在变化,反而更轻更薄的衣服,会防御比这更寒冷的冬天!
御寒术之烤火烧炕生炉子。北方的人,对于火炕并不怎么陌生。然而就是这个用泥和土坯筑成的火炕,会让一家人度过那个寒冷的冬日。一个长方体的“床”,用泥土,麦壳混拌,继而修筑而成。炕内有至少两个柱子来撑着炕面,以防坍塌。就这,在过年的时候,会突然有人说:炕塌了!再看其构造,四壁用土坯修成,并留一大一小口,大口为炕门,小口为烟囱。现如今的炕用的水泥和砖筑成,纵然较之于之前的土炕可能更为牢固,但也有一个危险,如果炕的火太大,做炕面的水泥板可能会因为高温而爆裂。
可有了炕,也得会烧啊!一般人是不会巧妙的把握炕的温度,然而只有村里的大妈大婶们才有发言权。还有冬天的早上,骑着自行车去上学,那得有一定的抵抗力。千万不要去尝试,因为即使你有帽子,手套,围巾,也难以阻挡刺骨的寒风!记得有一次我发疯,只戴了一双手套骑着自行车去上学,结果到了学校门口,感觉整个人都僵住了,额头被冷风吹的头都疼了。所以冬天,我们基本都已经放弃了自行车,选择步行,几百米一隔就烤一堆火,待身体暖和再继续前行。
早先教室里没有任何的取暖措施,只能硬撑。但在六年级学校给了我们每个班配发了“炮弹炉子”,同学们脸上的笑容都能把整个冬天的雪给融化了!自己有幸被任命为火炬管理员,所以要经营着那两袋“黑金炭”,然而不到一个半月两个蛇皮袋子就像被猫抓了一样,躺尸在墙角。然而为了继续取暖,同学们从自己家带来了黑金炭,从学校周围捡了好多的枯枝柴禾,这样我们的冬天好过多了!
御寒术之独特的运动方式。冬天,人不能像蛇一样永久的蛰伏休眠于洞穴之中,更应该呼吸外界的空气,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以及最重要的是去忙碌自己应该操持的事情。作为我们这群学生,在寒冷的冬天,课间休息时必须通过活动来是自己暖和!那么方法有:其一,两个人面对面互相碰怼对方的双脚,使得自己的双脚暖和,我一般和墙角完成这项活动,因为既可以让自己暖和,又可以清醒自己头脑;其二,“挤暖暖”这可是一项浩大而又危险的集体性活动:找好一个墙角和一个可欺负的对象,让他站在墙角最里面,然后其余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跑起来,往里边挤,说白了这样的方式获得暖和是来源于自己运动所产生的热和左右两边的人与自己身体、衣服摩擦所产生的热量。这样奇葩的运动方式,让我那些个冰冷童年的冬日,更加快乐和温暖!
可能综上的三种御寒术,现如今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正是由于这些御寒术,让我,我们和前辈们,以及祖祖辈辈生活在大西北的人得以安然度过那天寒地冻的冬日。此时,自己好想赶紧跑回家乡,睡那个热炕;好想再纠集一群人挤个暖暖;好想再穿一穿那一针一线缝成的棉衣和密密缝就的棉窝窝;好想赶紧回去经受那大西北的干冷;好想赶紧回去……
作者简介:
曹文哲,男,生于年,长武相公龙头人。现就读于陕西理工大学中文系,全国高校文联会员。热爱传统文化,好诗文。曾在心灵文苑发表《四季之景》组诗,在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院刊《山南行》发表散文。大家都在看长武知识试卷,看你能得多少分?故乡,其实我真的不想走···长武县洪家镇干部自编自演的微小品《懒汉脱贫》长武高速客运最新发车班次表,明天起执行长武特色美食巡礼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