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了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以及传承和弘扬什么的问题后,还要弄清楚怎样传承和弘扬即方式方法问题,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关键环节。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主要思想武器和根本方式方法是什么呢?没有别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强调:“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指挥棒和金钥匙。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梳理和归纳习近平的相关论述,至少包括如下五个关键要求:
其一,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要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弄清楚其中哪些是思想精华、优秀成分,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工作的基本前提。诚然,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精华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解决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但同时,“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搞满盘接受、照搬照用,也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应该坚持两分法和具体分析,“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以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
其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取舍的基础上,要对其中的优秀成分和思想精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系统梳理和归纳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精华、智慧启示,进而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阐发,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重要基础。
其三,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茫无目的地陷入到故纸堆中不能自已,而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应从讲稿中、书斋里和课堂上,走到群众中、实践里和社会上去,着眼于实际需要和社会问题,开展宣传、学习和教育工作,从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
其四,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但毕竟历史向前发展了,今日中国虽然是昨日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但具体情况毕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等还存在需要协调和适应的地方。因此,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只有根据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与今天的社会实际相协调相适应,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时代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当然,这还只是提出了题目,至于怎样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其五,反对历史虚无、简单复古、去中国化、盲目排外等错误做法。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历史虚无、简单复古、去中国化、盲目排外等错误做法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和反对。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无视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踩到地上,视之为影响中国进步的万恶之源”,又不能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和消极、落后因素,“把它说得尽善尽美、吹上天去,视之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妙药”,也不能“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迷失自我、妄自菲薄,热衷于“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政治化”那一套,还不能唯我独尊、盲目排外、自我封闭,拒绝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综合起来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方针,综合、正确施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和阐发,努力结合今日中国的社会具体实际,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马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