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泾河是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发祥的主脉,在泾河流经的三省(区)近三十个县区市,都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地蕴含并突出地体现着泾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年9月开始,泾河文化之旅采风团一行五人历时三个月,从初秋到初冬,行程一万四千多公里,走遍了泾河流域县区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每周六,年泾河文化之旅主创人小媤的泾河文化之旅采风系列作品,带你认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经济发展、群众幸福的泾河流域。
果乡煤城——长武县
古人以“近乡情更怯”来形容归乡之人即将踏上故土时的心境,也有“近乡情更切”之说。“切”还是“怯”,人们各执一词,而这两个字于我在即将进入长武时的心情都是比较贴切的。
“切”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泾河上游的宁夏、甘肃各县采风考察,那一个个与家乡相似相近的文化元素一次次刺激着思乡念亲之情,自然是归乡之心迫切;
“怯”则是因为对上游各县区的情况虽短暂却深入的了解后,深感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了解太肤浅,唯恐自己不能将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尽于人知,因而诚惶诚恐心生怯意。
自知如此心态会使自己更加无序,一再告知自己尽心尽力即可,忐忑的心方才稍安一些。
长武是泾河由陇入陕的第一站,泾河自宁夏、甘肃而下,一路吸纳了茹河、汭河、马莲河、达溪河、蒲河、红水河、黑河、四郎河等上千条大小支流,由泾川县东部流入长武境内。泾河在长武境内流程56公里,其干流至长武县亭口镇,基本完成了上游主要支流的汇合,泾河自此便进入了中游阶段。
长武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除东部与陕西彬县相邻外,南、西、北三面依次与甘肃灵台、泾川、宁县、正宁接壤,是陕西的“西大门”,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隘,也是陕甘边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和“旱码头”之称。因其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取“长于用武”、“人民期盼长治久安”之意而得名。
长武是泾河流域县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属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只有30万亩,人口17.7万。
泾河环绕长武县境东北部;南河(即达溪河)穿南而过;黑河贯中,这三条河流把长武县境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形成了四个较大的塬面。
长武古称鹑觚。“鹑”即今天所说的鹌鹑,在古代鹑被人们视为神鸟、吉祥鸟;“觚”是古代一种口如喇叭,细腰高圈足的酒器,在今天周、秦、汉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能见到这种酒具。把这本来互不相干的鹑鸟与酒器并列起来作为县名,这其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北上抗击匈奴,开拓疆域,设置郡县。行至长武塬面安营扎寨后,发现这里原野开阔,草木丰茂,水源丰富,虽关隘险阻,但却道路四达,便决定在此设县,修筑城池,围坛祭天。祭祀时,觚中美酒飘香,恰有一只鹑鸟凌空而降于酒觚之上,众人认为是灵异吉祥之兆,遂以“鹑觚”作为新设立的县名,将县治所在地泾河与黑河之间的原面称为鹑觚原。(《陕西地理沿革》记载:“泾漆(黑)之间有鹑觚原”,鹑觚原后来又易名为“浅水原”。)
当时设置的鹑觚县地域广阔,包括今天长武全境、泾川县东部、灵台县大部及麟游县的一部分;西魏大统元年,鹑觚县治由鹑觚原移设于枝屯原(今长武县巨家、路家及灵台县邵寨原面),遗址在邵寨镇东郭村与西郭村之间的原面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行至灵台邵寨时,会在那里见到“鹑觚广场”及“鹑觚亭”遗迹的原因了。也因此,有人说“鹑觚”并非长武而是灵台。
如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分的话,西魏大统元年移址后的“鹑觚”治所遗址确实在灵台。但是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鉴定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朝代更替,辖地不停地变换,今天归属这里,明天又归属那里是很常见的事。
所以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地说“鹑觚”不是长武,也不能说其就是今天的灵台。应该说长武为秦“鹑觚”县治旧址所在,而灵台“鹑觚”遗址乃是西魏大统元年所迁;或者也可以说长武、灵台均为古“鹑觚”所治,其流传至今的文化元素也应该是共享的。
自鹑觚县之后,长武又先后辖属于阴槃县、浅水县、东阴槃县。,也因此,今天的长武曾经被分割得四零五散。
在“鹑觚”和“长武”之间,还有一个设置较长的县治,那就是“宜禄”县:公元年,南北朝西魏废帝元钦元年,改东阴槃县为宜禄县,但其仅存在了八年;唐贞观二年,重设宜禄县,历经五代十国、北宋、金直到元代;公元年,又于鹑觚原西部设置长武县,也就是在泾川时所了解的长武城所在,其与宜禄县一东一西并存;公元年,撤销宜禄县,辖地并入邠州新平县。年长武县也撤销,并入泾州泾川县;万历十一年即公元年,复设长武县,县名沿袭长武城之名,自此,长武县的区域管辖范围才固定下来,县治所也固定下来。因设长武城在前,其城又在今天的泾川县,最后复设的长武县沿袭其名,故而民间流传有“先有长武城,后有长武县”之说。
至此,也才厘清了长武县名由来以及长武与灵台、泾川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泾河流域各个县名称的更替变化一样,这也是朝代更迭、社会变迁的另一种体现。
在泾川无意邂逅智人头骨已很意外,更为惊喜的是,长武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的事实得到了有力实物的佐证: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长武县窑头沟及鸭儿沟的灰色质土及砂砾层发现许多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获得一枚珍贵的人牙化石,后经鉴定为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牙齿化石,其早于北京猿人,晚于蓝田猿人。年8月30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命名其为“长武人”。这枚早于北京猿人,晚于蓝田猿人智人牙齿化石的发现,填补了古人类学发展的断代空白。
长武夏商时为西夸戎之地,属雍州境地,先周属豳国。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秦汉文化遗址多达多处,其中以冉店乡(今亭口镇冉店社区)下孟村新石器遗址和碾子坡先周遗址最具代表性也最具价值。
下孟村在位于长武县冉店乡(今亭口镇冉店社区)东北,泾河川道马屋沟口的台地上。上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并发掘出了和西安半坡遗址属同一类型的仰韶文化类型氏族村落遗址,发掘出大量较为完整的方形、圆角、半地穴式居屋及陶窑、翁棺葬和原始生活工具、生活用品。
具有特殊意义的是,这里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文化部落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其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文化属于陕西龙山文化类型,更重要的是这里同时还出土了介于陕西龙山文化和甘肃齐家文化之间的一些文化遗物,为研究陕、甘两省父系氏族社会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世纪70年代,在相邻的上孟村又发掘出了战国先秦墓葬28座,车马坑一处,出土文物多件。其中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分别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
今天的下孟村遗址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耕地,如果不是地头竖着下孟村遗址的石碑,无人能将这片耕地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联系起来。
站在这里,远远可以看见泾河如一条黄色的缎带缓缓向南流淌,川道中投资多亿、总装机量达万千瓦的大唐彬长发电厂那高耸入云的烟囱,轻吐着经过气化的轻烟,史前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交织在这同一块土地上,演绎着历史与现实。
从下孟村回到国道,经冉店乡政府所在地,横穿国道向南两公里,在黑河川道的半山坡上有一个叫碾子坡的村子,这里曾于年发现了一处周人迁岐前的重要文化遗址。
年到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此进行了11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了仰韶、先周、西周、东周时期的居住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以先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也最有价值,这也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收获最为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址。这里发现的先周居住址分为地面建筑、半竖穴式建筑和窑洞式建筑三种,还有灰坑和烧陶窑址等,出土的多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部分陶器和卜骨上刻有文字或符号。
最有价值的是这里发现了0多年前的碳化高粱,农学界多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据《尔雅释文》载“按萄黍,一名高粱,一名萄秫。以种来自萄,形类黍,故有诸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粱是魏晋时期从国外引进,起初以“萄黍”为名,唐代才有了高粱的名称。而碾子坡发现的未去皮的碳化高粱籽粒,把我国高粱种植的历史足足向前推了上千年。今天,长武当地农民依然把高粱称作“萄黍”。
依据碾子坡出土的各类文物,专家推测,其年代稍早于太王(古公亶父)时期,也就相当于公刘居豳的时期,晚期则为古公亶父迁岐后,即公元前年前后。
专家对此的定义是:碾子坡遗址的发掘,其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存,为泾河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研究和了解公刘居豳及古公亶父迁岐以后周人的文化面貌、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使先周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这些,也仅仅是考古和历史研究领域的人们才知道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对很多长武人提到碾子坡遗址时,他们都不是很了解,有的甚至对此一无所知。
在长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与公刘相关的传说故事。西峰老公殿内尊奉的是被人们称为“老公”、“老母”的公刘夫妇,其中公刘的夫人“老母”,据说便是长武马坊张姓人家的女儿,因其种桑养蚕技术精明,公刘便寻访至马坊,并与其结为夫妇。一个教民稼穑,一个指导妇女种桑养蚕,因而张姓女子也被尊为蚕神娘娘,称为“老母”。至今每年三月十八西峰老公殿的祭祀活动,马坊村民还以娘家人身份前往,参加祭典。
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与长武民间关于公刘的传说相互印证着这片土地农耕文明历史的深远厚重。但是如果不以一种恰当又有效的方式去保护和传承,这段珍贵辉煌的历史也许只能永远掩藏于专业书籍之中了。
说到先周文化,不得不说到窑洞文化。据《诗经》记载,周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中,“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区别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最大特点。
窑洞大致分为三类,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明庄窑也叫崖庄窑,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一般一家一个崖面都是三孔或五孔窑洞,正面中间的主窑稍高一些,作为正堂为长辈居住。
与甘肃正宁县和陕西彬县隔河相望的长武县前彬村,引泾发电的水渠从村中缓缓流过,村头一口古井,井架和辘轳都完整保存着。井边的石头已经磨得发亮,辘轳的手柄处明显细于其他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口还在发挥作用的水井。走在村中的小路上,一种回归自然的乡土味浓浓地荡漾着,比起城市刻意修造的农家院落景致,这里的一切都无需雕饰。
前彬村保存有较完整的窑洞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大的窑洞,窑洞高6米,深50多米,宽近10米。进窑门一旁是一大大的土炕,土炕紧连着锅灶,再往里是粮囤,石碾、石磨在窑洞里头,这些农具农器在这么大窑洞里一点都不显眼。这个特大的窑洞在窑顶还使着担子,像尖顶人字瓦房顶部的木架结构一样。主人介绍说,当年这个窑洞里还用拖拉机碾过麦子,村里开会,数百人坐在里面都不拥挤,在这里类似这样的窑洞还有好几孔。
我想若是可以,这里的窑洞应该可以申请最大土窑洞记录了吧。在窑洞旁的崖面中间还有一孔小窑洞,要通过八九级台阶才能上至窑洞,当地人称其为“高窑”。
窑洞中有一类叫地坑窑,人们也叫它地窑庄子。这种窑是在平原上修建的,先在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崖面上挖窑洞,在其中一面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这种下沉式的地坑庄即是“陶穴”,其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人们对这种院落的形象说法。
如今,随着政府以告别窑洞为主的“三告别”工程的实施,这些窑洞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和视线。我们所见到的窑洞群也将成为最后的遗存,多数窑洞已经残损。若不再加保护,这些自先周沿袭至今的人类居住史上的活化石,必将永远地消失了,心中不免有一丝眷恋和遗憾。
提到长武,最知名的文化名片应该就是千年古刹——大唐昭仁寺。
昭仁寺在县城东侧鸭儿沟畔,因沟内有五眼清泉,水质清冽甘甜,当地人称此地为“北水沟”。沟内林木葱郁,花草遍地,泉水、溪流随处可见,景色宜人。“长武八景”中有“五景”便藏身北水沟。
昭仁寺内两处最重要的文物分别是唐代纯木结构的大雄宝殿和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的“昭仁寺之碑”。
现存的昭仁寺大雄宝殿保留了多年前初唐建筑结构,大殿台基高一米,长宽均为12.6米,殿前月台约占地5亩。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跨度10.5米平方米。
这个大殿的最大特点就是殿中无柱,是古建筑中极其罕见的“无柱殿”,屋顶也无大梁,全由四周大梁架叠的八卦悬顶式拱起,大木构件互相叠压担挑,组成“九梁十八担”的挑角形式,这种建筑民间俗称“一担挑八角”。采用单檐歇山屋顶,木构建筑,拱斗疏朗,重叠肩架,举折平缓,通檐用六根檩桴,没有一个钉子,互相铆合在一起。特别是屋顶建筑上的18个担力点,运用杠杆原理支撑,结构精巧,造型生动,而且在多次地震中毫无损坏。成语“勾心斗角”原意即是由此而来,只不过经后世演绎借用,才使人们忘记了其本意所指。“一担挑八角”的建筑奇观,也成为我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
据传说,当时修建此殿的工匠曾留言,“后世若要修缮此殿,必无我等之智,将多出一梁”。此语在其后对大殿修缮时确被验证了,足见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超人的智慧才华。若这些工匠现于今世,绝对称得上是大师级别了。
唐昭仁寺内保存下来的另一重要文物便是“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了。唐碑立于唐贞观四年五月,是关中初唐碑刻保存最完整的一块。通高4.56米,螭首龟座为整块的优质青石,碑面未有损坏。
据记载,当年这块碑是在长安皇宫刻好以后采用泼水结冰的办法运送过来的。碑首为六条盘旋的螭,碑的两侧是两条升龙,均为浅线刻,藤蔓忍冬补底升龙攻图,此碑通身用了九条龙,充分显示了此碑的规格。唐碑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碑文由唐谏议大夫朱子奢撰写,“贞观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寸楷书丹,碑文共40行,每行84字,共字。从“大哉乾元,开天辟地”写起,写到唐初仅用了个字,就将中国通史写完了。
碑文内容集中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宏大开放、文德教化治国的理念,是研究初唐历史、政治的最真实可靠的文献,也是研究长武历史的有力依据。而由虞世南书丹的书法笔力雅健、遒劲隽丽。既是唐代碑版的典范,也是我国千年石质文库的瑰宝。据考证,虞世南的书法在全国已濒临绝迹,目前发现的也就只有此碑了,此碑也被国家公布为书法艺术之名碑。
说到唐昭仁寺,就不能不说到浅水原大战。
长武自古为兵家常争之地,:秦蒙恬扶苏在此开疆筑城始有鹑觚县;建武元年(25年),隗嚣叛东汉光武帝刘秀,与汉争战,引兵屯鹑觚。次年,光武帝亲征至漆,城邑皆降,隗嚣溃退回陇;神麚三年(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大将古弼攻占平凉,大败赫连定于安定。赫连定领兵撤退鹑觚塬,为方阵固守,被北魏兵士围困,水草俱断,人马饥渴,后突围逃奔上邽。魏兵乘胜由安定、新平取长安,统一北方。
从古至今,发生在长武境内的大小战役达上千场,而其中最为惨烈也最为闻名者当属李世民浅水原大战。
据记载,隋末唐初,号称“西秦霸王”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先后在金城(今兰州市)、折墌城(今泾川县)割据,与李渊父子相抗衡,屡屡侵掠唐属地豳州(陕西长武、彬县、旬邑一带),威迫长安。唐军与其多次交战,胜负难分。为根除此患,唐高祖武德元年(年),秦王李世民率大军与薛军决战于今天长武县浅水原。
浅水原即为秦时的鹑觚原,这里原面与泾、黑二河川道之间的高度差最大达米,但原面地下水却比较浅,深度为20~60米之间,由于原高水浅,而被兵家看重,故又称其为浅水原。
浅水原北与宁县相接,西与泾川相连,今天宁县境内的高墌城(唐初军事要塞,已无存)、泾川境内的长武城,都曾在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数月恶战,唐军大获全胜,杀俘薛军二万,收附男女丁口五万,薛仁杲被俘押解长安。从此,长安西部的危机解除,陇东自此为唐所辖治。也因这场战役,浅水原名声远播,逐渐代替了其原名鹑觚原而沿袭至今。
浅水原大战在大唐安疆定边中意义重大,却也异常惨烈,李世民登基后,为了彰显军功、超度阵亡将士。于贞观三年颁布了《为殒身戍阵立寺刹诏》,凡唐室在统一全国领土战争时的主要战地,皆设立寺院,以昭彰战功,悼念阵亡将士。昭仁寺就是当时第一个奉旨修建的寺院,唐太宗亲赐寺名“昭仁寺”,取“昭彰仁义”之意。
在唐太宗下诏当年便开始兴建的昭仁寺,次年就竖起了“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史料记载,作为皇家寺院的昭仁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其占地包括了今天昭仁寺旧址至县城中心十字一里多地的范围。然而,历经风雨沧桑的昭仁寺,规模逐渐缩小,仅留存下了大殿和石碑让后人想象其当年巍峨壮观的盛况。
昭仁寺大殿两旁的偏殿里,展放着长武出土的各类文物。以唐代名将张臣合父子墓中出土的陶俑精品为主的展品,反映了唐人的生活习俗和艺术才华。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仕女彩俑很是抢眼,她的原件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双环髻,面目圆润清秀,柳眉凤目樱唇,身材高挑,红衣绿袖彩裙,色彩协调,线条流畅,她的特别不仅于此,还在于这个仕女的手势。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于肘弯处呈90度平抬,手心向外,除大拇指和食指外其余手指合拢于掌心,像极了眼下流行的韩国某女子组合歌曲《Nobody》中的经典手势。上高中的外甥女告诉我说,他们同学早就发现了这个,还把仕女图片贴在了网上,取名“千年前的《Nobody》”。
如今昭仁寺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武博物馆所在,这座长武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临水清景秀的北水沟而建,成为今天长武人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因“昭仁寺”为唐太宗亲赐的宝刹名,历朝历代都避讳以此为地名。直到民国二十三年(年),人们对封建时代的旧习俗渐渐淡化,才借用“昭仁”二字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其历史知名度,作为县政府所在地名。
在福银高速长武出口处,长武新城区昭仁大街的中心区环岛中,屹立着高达33米的“浅水原大战”雕塑。雕塑基座高21米,基座四周铜锻的六人、六马、四旗映衬着高12米的主体人像,手擎长矛的秦王李世民,乘骑“六骏”之一的白蹄乌呈凌空飞跃这座雕像不仅仅是长武地标性雕塑的标志,更彰显着长武对于大唐盛世的历史意义和斯地子民千百年来所承续的精神内涵。
柳毅传书”的故事在泾河流域广为流传,各地传说略有不同。我们驱车赶往柳毅传书故事的发生地——柳泉。
路过地掌、彭公、相公三个乡镇,“相公”这个地名引起了我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