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五到五化”脱贫模式贴心富民
全县引入龙头企业60多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多个、打造产业示范园区或集中区多个、8个镇(街道)建成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97个贫困村均实现全覆盖,带动多户贫困群众受益。一串串数字,一项项举措,彰显了长武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为民情怀,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人人享红利,让贫困群众迈上了富裕路。
近年来,长武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按照“”的工作思路,用心用情用力扶真贫、真扶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到五化”脱贫攻坚模式。今年,全县计划7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脱贫摘帽。
“五到”开创精准扶贫新路径。“一长两短”规划到户。长武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科学规划,实现了户均“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明确“3+N”产业发展方向。按照“果业主导不动摇,特色种养做示范,劳务就业促增收,光伏发电有保障,电商扶贫拓渠道”的思路,强力推进苹果、核桃、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以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现代种植业,培育壮大以肉驴、肉羊、肉牛、生猪等为主的规模养殖业,全县形成了主导产业和若干个区域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为每个贫困村引进一家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一个扶贫性质的专业合作社,建设一处产业园区或集中区,设立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四个一”产业保障体系。目前,全县97个贫困村“四个一”产业脱贫保障体系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小种小养型、基地带动型、合作经营型、入股分红型、试验示范型”五种模式,并结合“三变三补”光伏产业,实现群众长期受益。
开发岗位,增设到村。以公益专岗保就业,财政每年列支0万元专项资金,开发多个公益专岗,将“三无”贫困劳动力和易地移民搬迁贫困群众作为安置重点,今年公益岗位安置贫困群众人。扶贫工厂增就业,县上采取“1+8”的模式,新建服装加工就业扶贫工厂1家、8个镇(街道)分别建成社区扶贫车间8个,共吸纳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劳动转移促就业,县上利用苏陕合作机遇,举办了四场“春风行动”招聘会,截至目前,全县适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
“水电路讯”建设到组。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贫困面貌的重要举措,高起点谋划、全方位争取、大力度实施,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两房”建设上,采取“存量房+增量房”安置方式,易地扶贫搬迁已入住户,全县户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上,深入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全县开工新建或改造通村通组道路公里,启动了11处单村供水工程,实施群众自来水入户工程户,农村电力入户率%。
“扶贫政策”落实到人。把落实政策作为务实之举,努力做到“教育扶贫不漏一个贫困学生、健康扶贫不漏一个贫困患者、兜底保障不漏一个特困群众”。教育扶贫上,创新建立了教育扶贫“三卡三台账”制度,全县名教师与名贫困户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健康扶贫上,严格落实健康扶贫“4个%”要求和“四重保障”机制,推行“3+2”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户全部实行了签约式医疗服务,贫困群众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80%以上。兜底保障上,采取“政府建院保重点、集中居住不离村、整合项目筹资金、生活互助有保障”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幸福院“”工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农村幸福院处,安置特困户户人。
“志智双扶”深入到心。创新开展了“六必访”和“三送三帮三解”活动,多名帮扶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问题。同时,坚持扶志与扶智、扶技相结合,在97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整合人社、教育等培训资源,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五化”拓展脱贫摘帽新举措。顶层设计系统化。坚持运用系统化思维,统筹谋划脱贫攻坚工作,初步形成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方法精准、务实高效”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顶层设计方面,提出了“”的工作思路和“五到五化”的具体抓手;工作重点方面,明确了“3+N”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了“四个一”产业保障体系,形成了五种利益联结模式;工作部署和落实方面,制定出台《年整体脱贫摘帽方案》,召开了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千人誓师大会,形成了上下一心,合力抓脱贫的良好工作格局。
资金保障规范化。坚持“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原则,树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理念,积极争取,多方筹措,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国开行1.4亿元贷款基础上,争取中省市项目资金支持,投资3.13亿元实施通村通组道路新建和改造工程,投资1.2亿元实施集中供水工程。同时,县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对扶贫资金科学分配、精准投入,形成了3︰3︰2︰1︰1的资金分配模式,杜绝了“撒胡椒面”和扶贫资金“趴窝”“挪窝”等现象。
队伍管理精细化。坚持“人脸+指纹”电子考勤、扶贫人员津贴绩效管理、夜间会、“五天四夜”等工作制度,教育引导“四支队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同时,深入开展以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村庄为主要内容的“四面红旗村”创建活动,并按时发放生活补助,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社会扶贫多元化。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着力构建多载体、全方位的大扶贫格局。借助苏陕协作,实施“”行动计划,借助中行定点扶贫,争取中行投资万元,累计实施安全饮水、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43个。同时,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长武现代肉牛产业园、光伏基地等一批大项目成功落地开工。县上还开展了“万企帮万村”活动,66家企业对贫困村实行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项目资金支持,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强大合力。
督查巡查常态化。县上成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重点对扶贫产业、项目进展、问题整改、资料完善、干部作风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失职渎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严不实等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严执纪问责,真正把“作风硬、脱贫赢”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今年以来,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5件,处分了18人。
扶贫干部张军的存钱罐
爱不贵浓而贵长。在咸阳市旬邑县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张军的存钱罐感动了贫困户乔连军一家人。
张军是旬邑县市容局纪检组长,年起结对帮扶该县太村镇坳乔村贫困户乔连军。乔连军身单力薄,其妻智力残疾且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二人膝下有一子,且学业未就,在外打零工,家庭境况十分艰难。见此情景,张军胸中起伏不静,决心一定要做些什么。此后不久,一只大兔子精准扶贫存钱罐就被放在车前,这一放就是两年多。
两年多里,他经常将自己买东西找的零钱随手投入存钱罐,为了爱心传递,周末出行时,他时常顺道捎人,但从不收钱,只凭搭车人随心投币,为此他还专门在车前存钱罐上面注清了捐赠对象、事由和查证电话。
年和年春节,张军用存钱罐中的钱,买了礼物看望了乔连军一家,使其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今年,张军又动员乔连军养土鸡,从存钱罐中取钱,帮乔连军购买了搭建鸡舍的材料,并出钱购买了鸡苗,全力帮扶乔连军从养殖上找到一条致富之路。11月上旬,大兔子存钱罐又装满了,这次张军将它带到贫困户家,递给了乔连军。钱虽然不多,只有.5元,大多还是小面额纸币和硬币,但乔连军和妻子非常高兴,笑得像个孩子一样。乔连军表示要用这些钱再购买一些鸡苗,扩大养殖规模。
“虽然不多,但总是个激励,也希望能带动身边的朋友,给脱贫攻坚出一份力”张军说。走的时候,张军还不忘抱上他的空罐子。他说,它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咸阳日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