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三山夹两河的地形注定了这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北部雄伟的秦岭没能阻止与关中的商业联系,南部的巴山同样也没有阻挡当地人与南方各省的交流。中部的凤凰山则是沟通汉江与月河的桥梁。
不要以为汉阴只是一个普通的陕南小城,而且只是秦巴山中的一个小城。因为在万米高空俯瞰之下,崇山峻岭之中的确是很难找到,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汉阴之后,就会不以为然了,因为这里是移民文化的保留地,是中国方言的基因库。这里地处秦岭——淮河气候过渡地段,素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的美誉,食材资源丰富,因此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基因库。
宋元之际,这里与其他陕南城市一样,规模不大,整个城市只有一两条街。但经过明清两朝大规模移民,汉阴人口渐渐增多。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省沿着秦蜀古道或秦楚古道跋山涉水往北迁移,一部分途经汉阴,被这里的山水挽留,开基立业。明万历四十六年(),又有了六条街道:正街、南街、新街、中街、后街和北街。至清嘉庆十八年(),增加了关寺街、康家巷、刘家巷、黉学巷、大小马道巷、薛家巷、赵家巷、咸宁巷、牛角巷,至此七街八巷正式成形。清至民国,围绕城外的是一圈护城河,城墙内周有东西南北城壕,东城外有东关,西城门外有西坛、西关,并未计算在七街八巷之内。你不要小瞧了这七街八巷,在上世纪50年代前,可是安康九县中街巷最多、最繁华的县城了。
当地文化名人杨兴无是我的朋友,他曾写过一篇散文《簸箕城》,就把汉阴写得活灵活现,“西安的大雁塔不敢往城墙上放,簸箕城的人就敢在自己的城墙上搁座塔。塔就立在了东南角的城墙上,五层六面,层层面面有窗,三十六个角,角角安有铜铃,塔顶端是个大瓷葫芦,名叫文峰塔。文峰塔在东南角城墙上意思有二:一是想多出点有本事的人。二是象征大船的桅杆,有了桅杆就能挂帆,船就能航行很远。”
作为陕南第一个“陕菜之乡”,汉阴也象文峰塔一样,是陕南美食的一个标杆。因为这七街八巷中蕴藏着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深厚的饮食文化,有星罗棋布的小吃店,吃几天都吃不完。而且最吸引人的和与众不同的是汉阴的食材都是富硒产品,很有营养,非常健康。
在这七街八巷中,饮食品种繁多,仅菜品就有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有十大名菜和八大小吃。十大名菜有汉水蒸盆子、墨鱼汤、白火石氽汤、家明卤猪肝、双肝炒腊肉、腊肉红薯粉条、酸辣茴香小鱼、鲫鱼荷包蛋、酸辣肘子、野鲶鱼炖豆腐;八大小吃有炕炕馍、油炸米饺、米馍、涧池烩面片、酸辣蕨粉皮、汉阴豆腐干、抱瓮菌饺、浆粑。
可以说汉阴的美食每种都有故事,而且都非常耐人寻味。如汉水蒸盆子,相传汉王刘邦三十里一驿站,沿汉江一路行军打仗,安营扎寨,为节省时间,就将猪蹄、当地盛产的莲耦,连同百姓送来的鸡一古脑全放大锅内烹煮,后经历代逐步改良,最终形成了与紫阳蒸盆子迵异的一道菜肴。
白火石氽汤可算是汉阴一绝,而且不夸张地说应该是中国一绝,这是石烹时代的现代展示。传说清乾隆七年从湖南长沙移民来汉阴的李氏第四代李训发,在月河中拾到白色如玉、晶莹剔透的卵石,突发奇想:漂亮的白色河卵石常年躺在河水中,任凭流水冲刷,泥炒磨砺,又不怕火烧,何不将烧红的河卵石放入高汤中,使小肉丸汆熟,不仅肉丸异样香酥,而且汤汁特别鲜美,比常规办法烧的肉丸汤好得多。食用后,人们发现,白火石汆汤不仅能进补,还能去心火及虚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到了民国,李氏第七代李传泽妻子刘裕云在烧烹上做了改进,将肉丸改成薄肉饼,易于汆煮,并添加了蘑菇、木耳、红枣,达到了更好效果。
小吃中,炕炕馍名字虽不起眼,但年销售达亿元的小食品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相传,天上的织女,长年织造云锦,一日思念人间乐趣,下凡与牛郎成婚。因此而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活活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只准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他们的住处相隔一条天河,无法通过,好心的喜鹊在这一天为他们在天河上搭起了“鹊桥”。可是,路途遥远,途中带普通的面食饼子容易发霉变质,善良的人们便烙制了芝麻饼子,供他们父子途中充饥,成全了他们的美事。所以,把炕炕馍做成圆形,象征团圆之意;剁的几道刀印,表示天河;密密麻麻粘的芝麻,以示天上的繁星。炕炕馍便于久贮、易于携带,在陕南久享盛誉,流传至今。我每次去汉阴都要带不少回来自己吃,送给朋友吃。
如今,随着城市改造,七街八巷已不再有往日风采,但如果站在残存的城墙上,在灯光掩映下的文峰塔旁,举目四望,老城的轮廓还是依稀可见。装扮得如天河般的月河波光鳞鳞地流向远方,塔下的夜市依然热闹,各种煎、炒、炸、煮的香味袅袅升起,引得本来已经饱胀的肠胃又有了空位,不自觉地就会走到摊前,就好像不吃一点就对不起自己,就好像来了汉阴不把美食吃遍会遗憾终身,所以这七街八巷对我来说仿佛故乡一般,每次看见月河,每次看见文峰塔,每次走在汉阴的街巷中,我倍感亲切,因为我知道,又可以吃到美食了。
“陕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