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风臊子面文化

浅谈扶风臊子面文化文/边丽萍   扶风县举行"扶风一口香臊子面征文大赛"。扶风老作家柏又老师的文章《漫话扶风臊子面》首篇推出,拜读完文章,看到老师朋友圈把臊子面称为扶风图腾的留言之后,我便萌生想写写关于臊子面的文章,但又惧于我这个人爱东拉西扯的毛病,怕大家笑话,这篇文章就当砖抛出,希望引出更多的玉来。   我是地道扶风人,扶风的礼俗我是再熟悉不过。每每过大事时,弥漫在整个村庄的香味,主人家锅碗勺盆的叮当声,大厨双手执勺的神态,席间客人吃的酣畅淋沥"汤煎很,把人手都烫麻了"的叫喊声,执事总管和主人频频的向来客殷勤的问好巳印在我脑海。在我们扶风,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朋相聚,小孩满月,老人过寿臊子面是必不可少。臊子面作为扶风传统美食,在扶风人心中占重要地位。其味以煎.稀.汪,筋.薄.光,酸.爽.香而遐迩闻名,不仅扶风的大人小孩喜欢,就连来过扶风的外地人吃过之后也纷纷称赞其味道独特。   在扶风,臊子面吃法很特别,那就是只吃面,不喝汤。在我们中国,具有如此巨大的历史负载,且明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小吃,仅扶风这一地一俗(可以申遗了)。   这独特的味道和独特的吃法,与它所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我先做个揖,让老祖宗原谅我的无礼,看老祖宗用拐棍把我敲给一下了。写到这里应该扯一扯老祖宗了,有人可能会笑,嘎一碗面么,把老祖宗都扯的不得安然。忍住,别笑,听我慢慢道来。   扶风是古邑县,在尧舜时,周始祖后稷播厥百谷有功,扶风成为后稷封地。商朝后期,战争频发,周人在豳地(今彬县.长武.旬邑一带)常受到戎狄的侵扰,于是"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今扶风和岐山交界地带,我曾看到许多国内学者,把这岐理解成今天的行政县岐山,这是极大的错误)"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经过几十年努力,扶风就此成为西周王朝的肇基之地。(召陈周天子大殿遗址和分布在齐.李.云塘的陶.玉.铜器作坊)。在西周社会"唯祀唯戎",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古人"祭必有尸"这个尸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尸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如"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尸在上古祭祀中占极其重要地位,在中国甲骨卜辞,《诗经》《周礼》《礼记》《孟子》等著作中都有提到,这个尸是祭祀活动中由活人所扮的祭祀对像。这个扮尸的人必须有很高的威望,如"周公祭泰山,召公为尸"。臊子面正是源于这种尸祭制度中的竣余之礼,余就是剩下的意思。《诗经,执竞》"即醉即饱,福禄来反"这首祭祀的歌中明确说明,神灵饱食之后,反降福禄于周人。读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在祭祀活动中,神灵在吃祭食之时,必须剩下一部分做为福报赐于参加祭祀的人。这也是合乎当时的礼。在古时凡祭神之味,取以羶.腥.臊,由此产生了臊子。以其辅做汤面,味美香远,尸皆喜欢。但臊子面面少,唯有把汤剩下。在西周社会,君臣,长幼排序非常分明,赐来的汤必须由君主先吃,君主吃完,才到臣子,臣子吃完才到更下层的官员,最后才到一般人。这个一般人是相对于君主来说,在西周参加国家这种大的祭祀活动的人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精英,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参加。就像毛主席年登天安门城楼,站在旁边的都是国家元勋,又扯远了,赶紧回来,当时社会崇德尚礼,风气纯朴,为了保证每一位参加祭祀的人都能享受到神灵福报,这个汤反复地加热和回簋(今天用锅)。后来经过战国的混乱,"礼崩乐坏"尸在祭祀中不再出现,但这种吃法被扶风人原汁原味保留,并一代一代的传承。   今天在我们扶风,无论大事小事,凡吃臊子面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程,那就是泼汤。这个规程在我们扶风传了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大家都自觉恪守,谁也不敢随便破坏。臊子面做出来,第一碗恭恭敬敬端到灶王爷.天王爷.井王爷.土地爷,仓神爷.门神爷前泼祭,意思就是让家里的六神先吃第一碗饭,等泼祭完六神端到祖先牌位前恭奉。等泼祭之礼完毕,方可开席。开席的次序是长辈和贵客先吃,端上桌的饭,也是最长者先吃,等最长者动筷之后,桌子上另外的人才开始动筷。小辈们则穿插席间端饭,招呼和问好。等长辈和客人们吃饱之后,儿孙和小字辈才吃,对于长辈们吃剩的汤,他们一点也不嫌弃,加热再吃。这种敬老,尊老,尊礼的吃法可以说是西周祭祀活动的活化石。   在这么多文圣面前扯文化,我还真有点心虚,额头都冒汗了,喝一囗茶压压惊,小憩一下,接着再扯。任何一种有特色的地方小吃,地道.优质的食材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臊子面也不例外,首先对燷臊子肉的要求,这点我可是最有发言权,我自己就开过菜店,接到大厨的菜单很多。无论大小事,厨子对燷臊子的肉一律要求是五花肉。平常人家也有用后臀肉的,但燣出的臊子在风味上欠佳,有经验的主妇,每逢过年待客,她们都会用五花肉。底菜是蒜苗.黄花.木耳.胡萝卜炒熟。这些菜在汤沸过程中不会变色,掉渣,以保证汤较长时间清净。漂菜是油炸的豆腐和葱切成的丝,豆腐油炸过程中重重豆味和其中的水份被煸出,利于漂汤。这些食材不仅保证臊子面味的纯香,同时在视觉上红.黄.绿.黑搭配在一起给人美的享受。以餐饮人的角度来形容,色.香.味俱佳。   自从辣椒传入我国,臊子面的妹妹浇汤面便也随之诞生了,浇汤面地诞生使臊子面宠儿的地位一下子受到冲击,直到今天,扶风人还在为臊子面放不放辣子而争论不休。这也使许多外地人分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才是臊子面,哪一个才是浇汤面。其实两者一眼可看出,一个没有辣子,一个有辣子,如再细分,则是漂菜和底菜略有不同,浇汤面漂菜是蒜苗(或者韭菜)和鸡蛋。底菜是红萝卜.白菜和豆腐。要我说两者的风味是各有千秋,食者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   扯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我,你扯了这么多,那臊子面的精髓到底在哪里,这点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无论臊子面还是浇汤面,精髓就在这一碗浓浓的汤中,底汤中浓缩的是德.诚.和.廉.孝.礼的西周文化,漂汤中浓缩的是扶风人几千年的人文.地域中的精.气.神。扶风人从小就在这氛围中熏陶,仁,义,礼也融入了扶风人的骨髓,扶风男人坚强,勇敢,永不服输,古有抗击囚奴,马革裹尸,著史设坛,传经授道,马超吃了臊子面,杀的一代枭雄曹操是抱头鼠窜。扶风女人是温婉大气,知书饱学,苏蕙吃了臊子面,锦织回文,让一代女皇武则天为其作序。   今天这碗汤中,融入了热情,好客的元素使这碗汤味更加升华。做为今天扶风人该如何把这碗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端上餐桌呈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这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且这个宗旨应该渗透到每一个扶风人的血液中,让臊子面真正成为篆刻在脊梁上的图腾。

投稿|admin

ffbxw.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gr/7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