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雁传媒报年第70期总第期
联系电话投稿QQ春风来兮望“左柳”!
——献给第三十九个植树节
贠守勤(年3月12日)
今天是第三十九个植树节,我在写《会宁通史》的时候,认真研究了一番会宁境内的“左公柳”。曾记得小时候我们同学经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左公柳”上攀上爬下,掏鸟蛋、捉小鸟、比攀高,围着古树追逐打闹、嬉戏玩耍,好不快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时候由于年幼,根本不会想到“左公柳”包含那么多故事,更想不到今天旅游经济升温、环境受到严格保护、古迹极为稀缺抢眼、古村落特别受到重视,“丝绸之路”、“会宁古道”、“会宁古城”、“会宁古堡”、“左公柳”等也成了难得的景观。曾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宁境内那么多“左公柳”,而当今天人们带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怀念它们时,却苦苦难以寻觅,真是令人感慨不已啊!
七绝·怅望
春风踏至过潼关,万里长亭望欲穿!
但见关山千嶂翠,难得左柳入眼帘!
一、植柳如带
清同治五年(年),已经54岁的左宗棠由浙闽总督出任陕甘总督,遂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
他一路向西走来,出长安,过潼关、泾县、平凉、六盘山、会宁、青岚山、定西、兰州、河西走廊……直到天山南北,向西延伸,一直到新疆喀什。西行路上,他倡导修筑从陕西长武经定西至新疆的驿道,让树开路,遍栽杨柳,并规定必须在路两旁植树少则一行,多则四五行。在他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栽活之树,皆在山坡高阜,须浇过三伏,乃免枯槁,又不能杂用苦水,用力最勤”。
据史料记载,左公柳的栽植始于清同治十年(年),终于光绪四年(年),历时八年。从陕西长武至甘肃会宁里,植树成活千株,仅定西境内就有千株。《西笑日觚》曰:“左恪靖命自泾川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
光绪三年(年),苏(苏州)松(松江)太(太仓)道台冯光在其《西行日记》中写道:“三十里窑店镇,交甘肃泾州界。自此以西,夹道植柳,绿荫蔽天”。
光绪五年(年),左宗棠的布衣至交杨昌浚从西安去新疆途中,他看到路旁绿树成荫,被驿道两旁的杨柳所感,触景生情,即吟诗赞道: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清同治十年(年),左宗棠命令兵丁在会宁驿道两傍栽植杨柳5.2万株,在其他宜林地栽植2.1万株,人称“左公柳”。为了保证树林的成活,给军民申之“有毀者以军法制栽”的法令。每年夏季,驿道两旁绿树浓荫,凉风习习,倍觉清爽。
会宁青江驿境内的“左公柳”,至60年代初尚存余株,尤以贾家铺、大山川两地最盛。“文革”期间,全被砍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店至会宁县城的大路上仍然有很多左公柳。《会宁县志》(年版)记载:“六十年代县境还有‘左公柳’百株左右,七十年代初全部砍伐。”实际情况是七十年代仍有很多,作者在太平中学上学期间常常和同学攀树戏玩,后来逐渐被砍伐殆尽,特别在修公路时被全部砍伐!
据查考,左宗棠率领的楚湘军在会宁境内种活树2.1万多株,安定(今定西县)境内10.6万多株,环县境内1.8万多株,安化县(今庆阳县)及镇原境内1.2万多株,狄道(今临洮县)境内1.3万多株,皋兰境内多株,平番(今永登县)境内7.8万多株,大通(今青海省大通县)境内4.5万多株。
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
左公大道三千里,百万绿柳护两旁。真可谓景色壮观,前无古人,因此它无疑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不朽丰碑。清穆宗同治八年(年),他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清德宗光绪六年(年),他奉诏从关外进京,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一路见到“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城,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如今要统计个准确数字怕有些难度。他在光绪六年(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26.4万多棵树,甘肃各地约40万棵,再加上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应该在——万棵之间。而当时湘湖子弟大约是12万人,合每人种树10多棵。
二、好评如潮
左公在收复新疆的同时,倾注心血在大西北不毛荒山、无垠黄沙、裸露戈壁、荒野沟壑种植柳树的善举不仅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也得到了世人们的无限敬仰。晚清官府曾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
民国时期的甘肃省政府两次行文保护左公柳。民国24年(年)的《保护左公柳办法》规定更为详细,如在全省普查编号、分段保护落实到人、树如枯死亦不许代、已砍伐者按原位补齐、树旁不得采掘草土引火拴牲口、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等等。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感慨,左宗棠是近代中国“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这“第一伟人”不仅有左公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也有广种左公柳的功绩。清代诗人肖雄咏“左公柳”的诗:
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
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之德”。
民国期间,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填词一首: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天山溶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
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岛。
过瓜田碧玉丛丛,望马群白浪滔滔。
想乘槎张骞,定远班超。汉唐先烈经营早!
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更是欧亚孔道。
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
小说家张恨水《竹枝词》:
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
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写到:“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
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在他的散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赞美左公:“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左宗棠(—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代同治五年(年),任陕甘总督以后,给会宁人民办了4件事,栽植杨柳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