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同明英陕西省白水县燎疳仪

燎疳亦称燎干、炼干。燎疳仪式在陕西的宝鸡、延安、陇南、定西、宜川、渭南,甘肃的平凉、庆阳、天水,宁夏的中北部和南部的汉族,山西的蒲州、吉县以及山东的曹州、华亭等处皆有分布。西北地区,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炼疳。”的谚语。

燎疳,旧时汉族民间育儿风俗。流行于今陕西长武县一带。中医把小儿的肠胃病称为疳积。当地人为预防此病,夏历,家家户户在内外门楣插谷草。正月二十三日黄昏时,将所插谷草取下,堆集院中点燃。父母抱婴儿从火上跨过,并让儿童自行从火上跨过,以祛病免疫。(1)

正月二十三日这天傍晚,陕西省白水县的人们会在家门前方的空地上放一捆白蒿秆。上面还放有春节时贴着的春联、门神,春节期间家中剩余的所有鞭炮等物。各家的男性早在十几日前就会陆续从野外割来白蒿秆,有些人家因为时间仓促,没有割到白蒿秆,会用玉米秸秆代替。而所选白蒿以主干粗高,茎叶繁茂者为宜。白蒿秆束越粗越高,寓意也越好。天黑后,人们一般会用火种从这束白蒿秆的顶部点燃。其燃烧的时间越长,并且在燃烧过程中保持直立的时间越久,人们认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好运。家中所有人都围在火堆旁,火焰很高的时候,妇女会拿来家中的锅盖、碗、瓢、擀面杖以及“抹布串串”(厨房以及日常所用的抹布,方言称“抹布串串”)等物在火上燎一燎,也将提前从家中一些角落象征性扫来的灰土倒入火堆中。火焰稍低一些时,人们开始争着从火堆上跳过,认为这样可以除走霉运。儿童一开始多不敢跳,大人会带头跳,为他们做示范。儿童一旦跳过去,就会跳个不停。婴儿则由大人抱在怀中燎一燎,老人跨不过去,用小腿燎燎也可以。

燎疳后,人们会用铁锨把火星扬向天空,通过看火星稠稀,预测来年五谷丰歉,又叫“扬五谷花”、“扬麦子花”等。剩下的火星,人们用脚踩踏,叫“踏瞎老鼠”,象征不会发生鼠害,直至将火星全部踏灭。至此,燎疳仪式结束。燎疳又有“燎百家疳”的说法,儿童是燎疳仪式的主角。每户人家都会邀请别人家的儿童也来跳自家的火堆。如果自家的儿童不在家,则一定得借到别人家的儿童。商铺也会在这天晚上在店面门口进行燎疳仪式,这更多强调四面来财(柴)这一象征意义。

在陇东一些地区,燎疳分迎疳(接疳)、正疳(燎疳)、送疳三日进行,庆阳民间误传“疳”吃人嘴唇和鼻子,还建过“疳娘娘庙”。“镇原县农村正月二十三日晚饭吃‘黏面’,这是一种用黏米做的面团,蘸上熟油或蜂蜜吃,既黏又别有风味,据说这是糊灶爷嘴的,防他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间坏话,给人间降灾难。”(2)正月二十三日一过,新年也就彻底结束了。而事实上,燎疳仪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产生于古代的燎祭之礼。

一、燎疳仪式的文化探源——燎祭与疳

燎祭又称作燔燎、燔柴、郊柴、柴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祭天仪式,属于自然崇拜范畴。燎字分别写作等,字形象架起的柴堆,由于燃烧柴堆中迸射出许多火星。所祭神灵除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外,主要是“昊天上帝”。天帝之“帝”字,甲骨文分别写作形。该字在结构上由祭坛和树枝组成,最上面的一横象征天,表示的应是将干柴置于坛上燔燎祭天,所祭的对象即为“帝”,也就是昊天上帝。“燎祭自商代已有,但要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文献中才始得详载与定型,并因祭天、封禅之礼兴盛而习用。”(3)

《说文解字》:“柴,焚燎以祭天神。”“尞,柴祭天也。”《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孔颖达疏解:“燔柴于泰坛者,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何休注:“燎者,取俎上七体与其珪宝,在辨中,置于柴上烧之。”从甲骨文的燎字字形、帝字字形,文献中的积柴焚烧牲帛等物,可知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古人希望借助升腾的烟、气、味来取悦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农畜丰产。

另外,从空间上看,燎祭在高处举行,郊祭的燎坛多据高阜之处,封禅的燎台更在众山之颠,台坛和山峰位于天地中间,正像是天地的联接点,燎祭时升起的烟雾,暗示天地的相接;从时间上看,人工用火又是祖嗣传承的象征,联结了先祖和后代,《诗·大雅·生民》:“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所以燎祭既是自然与文化的中介,又是天地之间的中介和先祖和后代的中介,而燎祭的目的———敬神告天,成为人与神之间的中介。(4)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形成的《政和证类本草》载:“‘疳’有疳痢、疳虫、疳气、疳鼻、疳蚀、疳疮等等的形式。”(5)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中《覆载万安方》中:“论曰:疳有五种,久变为虫?,一曰白疳,令人皮肤干燥,而无润泽之气;二曰赤疳,令人毛发焦枯;三曰蛲疳,令人腰脊强重;四曰疳?,令人下部挛急,背强不能俯仰;五曰黑疳,患者必死,令人五脏俱损,或下瘀血。”(6)从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患疳疾严重者必死。儿童身体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差,易患疳积,而且春季又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那么燎疳成为旧时的育儿风俗也就不足为怪了。疳在燎疳仪式中还发展成为一切疾病、邪灾的象征。作为旧时的育儿风俗,燎疳仪式具有预防疾病,驱邪免灾,促进作物生长,利于人类繁衍、牲畜繁殖等重要作用。

二、燎疳仪式用物及其意义

从民族学资料看,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类似的祭天宗教习俗,燔燎时往往焚牲或献血,酒等液体祭品。如北美洲阿尔衮琴人祭神时将油脂和食物抛入火里。秘鲁人在太阳节里,把神圣的黑爪和成千上万动物的内脏作为燔祭祭品,并用大缸装酒和佳肴奉献神灵。古希腊人认为,被焚烧的祭品的精华可以由回旋的烟气带到天界,而天神特别喜欢奠酒和薰香。印度婆罗门在祭坛上焚烧祭品,也是通过神火将祭品送到天神那里。暹逻人认为,神是摸不到祭品的,但喜欢吸薰香、阿拉克洒和滚沸的稻米汤的芳香气味。印第安人祭太阳神,火祭的巨大祭坛高耸于群体之上,祭坛上放着动物的肉体,动物的血液流进坛下的沟里。(7)

燎祭时不但用豕、羊、犬等充当祭品,有时为了向天神表示诚意,还焚人进行献祭。如《淮南子》载:“汤时大旱七年,卜以人祀,汤言我自当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

《诗经》中有以下诗句:《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郑玄笺云:“白桵相朴属而生者,枝条芃芃然,豫斫以为薪,至祭皇天上帝及三辰,则聚积以燎之。”其中“柞”、“棫”、“朴”皆为燎祭用柴。

《元史·祭祀一》中燎祭用柴为黄桑:“黄桑条去肤一车,束之至燎坛,以焚牲首。”(8)此处的燎祭用柴在颜色上,似乎重视其黄色的因素。黄桑树去皮后,露出黄色的树干,这与纳西族祭天的黄栎树、金黄色的槲寄生有相通之处。在纳西族的祭天仪式中,所用的黄栎树满是黄色叶片,“以两棵黄栎树象征上述二神(天神、地神),分植祭坛正中两边。”(9)《金枝》中,“冬天橡树绿叶脱落而寄生在橡树上的槲寄生却仍碧绿如故。”“由于槲寄生的树枝折下来存放几个月以后变成十分的金黄色的缘故。那鲜艳的金色光泽,不仅在叶上,而且遍布枝茎,整个树枝看来确实像是一根金枝。”(10)而陕西省白水县燎疳仪式中的白蒿以及玉米秸秆也都是黄色的。白蒿春季返青,冬季成熟,呈黄色,在燎疳仪式上使用的正是成熟的白蒿秆。

气味在宗教仪式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古人重视的不仅是燔燎,还有燔燎所产生的浓烟和香味。《尚书·洛诰》郑玄注:“禋,芬芳之祭也。”祭祀的芬芳之气不光来自燔燎时加入的牲体,还有香木香草产生的香气,并且加入的祭牲也会熏染上此种香气。香草类植物在古时也多用于祭祀中,《诗经·大雅·生民》:“取萧祭脂。”郑玄笺:“取萧草与祭牲之脂爇之于行神之位,馨香既闻。”孔疏:“萧,香蒿也。爇,烧也。言宗庙之祭,以香蒿合黍稷……以合其馨香之气,使神歆飨之,故此亦用萧,取其馨香也。”《诗经》中出现蒿属植物名称,有“蒌”、“蘩”、“蓬”、“萧”、“艾”、“蒿”、“芩”、“莪”、“蔚”等。近年的植物孢粉分析亦同样证明,在古代黄土区域,蒿属原野上最普遍的草本植物之一。(11)陕西省白水县地处黄土高原,白蒿繁衍能力强,在该地区的荒地、野外均有分布。其既有药用价值也有食用价值,春季返青时的嫩茎叶可供人食用。《本草纲目类编中药学》载:

白蒿本经上品蘩尔雅由胡尔雅蒌蒿食疗蒿音商。[时珍曰]白蒿有水陆二种,尔雅通谓之蘩,以其易繁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陆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蒌蒿也,辛香而美。曰:蘩之丑,秋为蒿。则通指水陆二种而言,谓其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则皆呼为蒿矣。曰藾,曰萧,曰荻,皆老蒿之通名,象秋气肃赖之气。[别录曰]白蒿生中山川泽。[时珍曰]处处有之。(12)

“二十三[日]夜,聚猪、羊骨杂烧之,名‘炼干’。俗谚曰:‘大忌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陕西通志·延绥镇志》)“二十三日,祀佛,剪纸人帖门上,禁不得食米,或禁三数日,惧病疳。”(《同州志》)(13)今日陕西省白水县的燎疳仪式,和以前相比也产生了一些变化,陕北、陇东等地还留有剪燎疳娃娃的传统。《同州志》中所剪的纸人,当为燎疳娃娃。燎疳仪式中,焚烧燎疳娃娃就意味着远离疳疾和其他疾病。此外,如前文所述,燎疳仪式中妇女会拿来锅盖、碗、瓢、擀面杖以及“抹布串串”等物在火上燎一燎,这不仅有消毒的作用,更象征着洁净,远离疾病。

三、燎疳仪式的人类学意义

燎疳仪式中,人们都争相从火堆上跳过。燎疳仪式一方面可以祭祀神灵,也为了预防疾病,祈求作物丰收等。无独有偶,“在莫朗书附近,人们把一个草人放在火堆里烧掉。年轻人和孩子们围着火堆跳舞唱歌,并且得从火上跳过去,以求来年丰收,婚姻美满。或是借此预防腹痛。”(14)

燎疳仪式结束时,人们会用铁锨扬起灰烬,查看其中的火星来预测当年作物的丰收或歉收。根据火星的形状类似于哪些农作物的花来判断当年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这对于农业占据主要地位的地区和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类似的占卜习俗还可见于其他地区。如“棉区的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等。”(15)“在南方的斯拉夫人中,尤其是在塞尔维亚人中,至今还隆重地举行砍圣诞柴的仪式。柴通常是一块橡树,有时也用橄榄树或山毛榉。他们似乎认为从燃烧的圣诞木里敲击多少火星,他们就会的多少小牛、小羊、小猪、小山羊。有些人拿一块圣诞木到田里,以防冰雹。”(16)

燎疳仪式不仅有预卜作物丰歉的作用,还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动物的繁殖以及人类的繁衍。“篝火促进增殖的效力并不限于植物,对动物也一样……还有一些明显的标记,表明温暖的篝火也能促进人类子孙繁衍。摩洛哥人认为不生孩子的夫妻从仲夏篝火上跳过就能生育……”(17)而白水县也有在二十三日人们进庙求子嗣的记载,“二十三日,倾城士女游百子庙祈嗣。是夜,复放灯如‘元宵’。”(《白水县志》)(18)这天也恰好是举行燎疳仪式的日子。

燎疳仪式中最后剩下的火星,人们会用脚踩踏,叫“踏瞎老鼠”,象征不会发生鼠害,直至将火星全部踏灭,燎疳仪式才告以结束。一旦发生鼠害,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在农业生产中会酿成巨大的灾害。作物的生长受到破坏、家中的存粮会大幅减少、疾病也会传播。鼠害严重时,老鼠还会咬人,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燎疳仪式中人们用脚踏灭火星,象征消灭鼠害,这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金枝》中写道,“净化说的论点是:在那些篝火仪式中,点燃的篝火不是创造性的手段,而是清洗性的手段,它通过烧掉或消除可以导致的疾病和死亡,威胁一切生物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有害因素,而净化人和牲畜与作物。”(19)这对燎疳仪式的预防疾病,驱邪免灾,促进作物生长,利于人类繁衍、牲畜繁殖等作用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一年一度燎疳仪式中的火堆有洁净作用,人们才让儿童跳过火堆,远离疾病。“燎百家疳”更是通过儿童,实现了好运的传递与共享,独立的家庭也被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团体,此时的社区成为了一个整体。

来源于燎祭之礼的燎疳仪式,通过黄色的白蒿燃烧的烟、气、味,焚烧燎疳娃娃等活动对神灵进行献祭,取悦神灵,驱邪免灾,为人们带来诸多好运。前文中,这对商人来说还意味着特别重要的财运。尽管燎疳仪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各地的活动不尽相同,但在总体上却依然具有核心内涵。而陕西省白水县的燎疳仪式在用柴上较为固定,强调使用黄色的白蒿秆。寒冷的夜晚,人们围在温暖的火堆旁,所有人都会在火上燎一燎,去除霉运。特别是“燎百家疳”的儿童,他们欢快地在火堆上方跳过,人神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发挥燎疳仪式的多重作用。

注释

叶大兵,乌丙安.中国风俗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第页。

窦世荣.庆阳民俗礼仪大观[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年,第59-60页。

许科.古代燎祭用物及其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第页。

许科.古代燎祭用物及其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第页。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本草[A].四部丛刊初编[C].上海:商务印书馆,年。

[日]梶原性全.覆载万安方[M].卞正,高雨校注;陈仁寿,曾莉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第页。

李锦山.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J].中国文化研究,(01),第38页。

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杨福泉.走进图画象形文字的灵境——神游纳西古王国的东巴教[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年,第页。

[英]J.G.弗雷泽.金枝[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页。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年,第73-76页。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类编中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第页。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第6页。

[英]J.G.弗雷泽.金枝[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第42页。

[英]J.G.弗雷泽.金枝[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英]J.G.弗雷泽.金枝[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第6页。

[英]J.G.弗雷泽.金枝[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作者简介

同明英(-),女,陕西省渭南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研究生。

文学人类学

组稿

李永平

审稿编辑

杨骊

值班编辑

高丽

在田野中发现,

在书斋中思考,

在交流中完善。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

实时更新讲座、讲读会信息,

分享书评、影评、摄影、田野报告......

欢迎投稿:its

.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崔永玲
北京中科白颠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ly/4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