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现在讲振兴陕菜和推广陕菜,但如果没有一支观念超前的陕菜厨师队伍,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菜是人做的,中国菜尤其是陕菜不可能像西餐那样工业化地批量生产,陕菜里充满了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每个厨师对陕菜的理解不一样,菜的味道和样式就不一样。所以厨师的素质很重要。
中国的饮食最早是“医食同源”或“药食同源”,厨师和医生是同一个人。这一点欧洲与我们有区别,远古时期的欧洲,巫医,屠夫,厨师这个个职业可能指的同一个人,后世才逐渐分化。所以,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只有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饮食。关于礼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说法,十分复杂,尽管大家都认为礼的起源很早,几乎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初,就可以看到礼的诸多形迹。然而,作为中国文化渊薮的礼,究竟何时何故而起,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礼源于宗教。当人类从动物界中独立出来,为自己创造出人的世界的时候,人类也创造了一个神的世界,人的一切行为都由神来支配。由于这一原始观念的影响,先民认为一切礼仪都与鬼神有联系。
其二,礼源于对人的欲望的抑制。这种观点以荀子为代表,荀子认为,人天生好利厌贫,追求耳目声色,趋乐避苦,有填不满的欲望。于是古代圣人就制定礼仪,抑制人的恶性,培育人的善性,使欲不穷于物,而能按照实际情况,各安其位,各享其有。这样,礼就成了抑制人们欲望的法宝。
其三,礼源于商品交换。《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礼的起源除以上三种主要观点外,还有“礼以义起”“礼生于理,起于俗”“礼源于人性”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也符合礼制史的一些实际,因而也都能自成一说。这也说明礼的起源不是单一的。
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际以及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有关论述来看,我们认为,最早的礼仪,可以从原始人们的饮食行为中找出一些线索来。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当作酒壶,用双手当酒杯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陋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从这里形成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抔饮”之类的仪式称之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界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在古代有很多官职与吃有关,如《周礼·天官宰第一》中就有“膳夫、疱人、腊人、醢人等”。厨师甚至有做了国君的,少康是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因父亲夏相被叛臣所杀,投奔到有虞氏当庖正,后来复国,成为夏朝第六代君主,其他的如彭祖、伊尹、姜尚、韦陟等都位居人臣,地位显赫。关键是,他们不仅是厨师,更是中国饮食礼仪的创立者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创始人,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的厨师,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据可查并代代相传。而在这传承中又不断地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且老子还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话,而且古代的官职也有“宰相”、“祭酒”一类。
陕菜流传到现在,历经三千余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近代到当代,我们现在能品尝到陕菜,纵然是文献纪录的功劳,但成千上万的厨师却是陕菜传承的关键。厨师是陕菜的传播者,通过丝路,蜀道,穿过重重关隘,将陕菜的技艺和文化带到中国的四面八方,千百年后,成就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因此,厨事活动是充满了文化意义的,厨师在不自觉中亲历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所以陕菜能流传至今,陕菜文化能传承至今,厨师的功劳可谓伟大。
到元代时,社会职业分为十等,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汉人地位很低,很多先前荣耀的职业被贬低,包括厨师,归于“匠人”,被称为“厨子”或“伙夫”,而且这种社会歧视延续到近现代。
尽管人们承认厨师的特殊才能,但一句“君子远庖厨”就把厨师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厨房里了。因此,厨师的培养在古代也是口耳相传,不可能设立专门的学校,大规模地培养学生。而且厨师因为社会地位相对低下,文化水平也相对不高,就算是个名厨,也不可能如孔子开坛讲学,有弟子三千和七十二贤人,把他的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
近代是陕菜勃兴的一个重要时期,李芹溪在西安钟楼东南角开设了“曲江春”酒楼,是陕菜复兴的一个象征。因他既通技术,又懂管理,加之社会声望较高,这座酒楼很快誉满三秦。
李知道厨师这个行业人才是关键,所以他一生培养出名厨多人,经他帮助指导出师者近千人,他们中不少人成为民国中后期和解放后的烹饪名流。如陕西名厨曹秉钧、靳宣敏等,一直在陕西烹饪行业中独领风骚,被烹饪界同仁和美食家尊为“大师”,享有很高声望。
曹秉钧先后培养过高徒近百人,并能制作多种美味佳肴,其中绝大多数进入了陕菜系列。弟子中又以翟耀民最为出色,成为陕菜的第二代传人,他熟悉各种烹调方法,对于炒、酿、扒、溜、爆、烧、炖、拌等运用自如。他不墨守成规,既继承又创新,他创新的菜达余种,多年来,将自己丰富的烹饪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下一代,为三秦大地培养了大批烹饪技术人才。
陕菜的传承和发扬,人材的培养是关键。在当今这个多元的时代,社会变革和转型在不断加剧,人心多浮躁,对于陕菜的文化和本质能体会的人不多,因此也造成陕菜推广的困难。
当温饱成为过去,人们必将开始新的追求。当今社会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部分中国人已经脱离了贫困线,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解决后,精神需求量开始越来越大。“民以食为天”应该逐渐往“食以民为天”转变。这个观念落实到厨师身上,就是烹饪理念和烹饪技术以及选用食材和制作方法上进行革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食文化的需求。尊重传统但也不能拘泥于传统,一定要有创新思维。今后的陕菜厨师,一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一名厨师,还要是营养师,养生专家,还要是陕菜发展的设计师,策划师。
所以说,陕菜厨师肩负的是陕菜传承、弘扬和推广的重要使命,历史往往是因为某个人而改变的,不要轻视自己,只管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尽最大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在陕菜史上一定会有你的一席之地的。
朱立挺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教授,陕菜网董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协会会员、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文化顾问、陕菜网专栏作家。
陕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