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他
???
?
(隋文帝杨坚)
??我的身份证上盖上了“杨陵”二字
◆◆◆
在杨陵区的五泉镇与大寨乡交界处,有一处陵墓,陵墓的主人是隋朝皇帝杨坚。于是,这个地区取名为杨陵。后来杨陵被批准成示范区,改名为杨凌。取壮志凌云之意,寓意杨凌明天会更好。
这个我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家乡的种种美好总是一言说不尽。除了家乡的美景、美食,最多的是有那么一帮人。也许,你和奔叔一样,现在说起家乡的那些事,最多的是和家乡小伙伴喝酒的酒桌上。家乡小伙伴的酒局,无论何时都少不了回忆过去。
说到回忆过去,你有没有在心里想起谁,想起你们一起干的好事坏事,不局限于杨凌。
关于杨凌,我们的小时候丰富多彩,渭河游过泳,塬边打过酸枣,摘喇叭花和洋槐花是每个春天的必修课,一起和邻村孩子干过架,渭河捉鱼、偷西瓜成了最逍遥的回忆,一起烤过麦子大蒜,吃的一嘴的黑灰。一起打过麻雀,一起在渭惠渠的大杨树上掏过鸟窝...
太多回忆,你让我怎么说完,在杨凌人的回忆了,有一个名字不可或缺,那便是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如果说,杨凌是一本故事书,描写西农大的篇幅足以占据三分之二,每一个杨凌人和每一个留在杨凌的人都和他脱不了关系。
因为西农大,杨凌这个曾经的西北小镇,涌入了全国各地的语言。在杨凌,你可以听到全国各地的声音。
小时候,杨凌的街道还不是很繁华,西农大人被我们视为城里人。
关于西农的记忆,关于你的年龄几何?我不说明,你想到了什么?爷爷辈、父亲辈、同辈都不相同,个体也不尽相同,每一个从西农走出去或留下的学子也是一样。
我们是伴随杨凌腾飞的一代,所以我们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是丰富的。再回忆,再回味,请各种感慨。想你想想的人,骂你想骂的人,想你想找的人。各种想,一起来回味。
我们要飞到那最遥远地方看一看
???
↘?↙
如今的中国·杨凌
▼▼▼
满满的自豪感爆棚
你始终要记得
这个造福半个中国的农林科学重镇如今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位衣食父母▽▽▽(跟着后稷爷爷的脚步一起回看西农大)1
因为饿了
如果说,西北大学的出生是被八国联军逼出来的,那么西农大的出生可以说成是因为肚子饿了。
可能大多人不知道,至年年间,陕西五年大旱。蝗灾、狼害和瘟疫等天灾人祸,使关中平原“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死亡灾民达百余万人,外出讨饭40万人。
可谓是“十室九空,财源枯竭”。当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老先生奉命回陕赈灾。除了惊叹之外他认为:“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学校培养人才,可籍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遂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吁。
在饿肚子面前,何谈发展,最能先解决温饱一切都好商量。就在年秋,国民政府批准了于右任等人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任命于右任、杨虎城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
同年12月,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公推于右任、张继、戴季陶三人为常务委员,办公地点设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还议决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部分校产发归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年1月,先生拄拐杖,着粗布棉袍,亲率建校筹备人员,顶风冒雪查勘校址,最终选定在武功县张家岗——即现在的杨凌,我们亲切称呼的“五台山”。
当时先生说:“武功是周武王伐纣用武成功而命名的。《诗经》上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就是说这里土地肥沃,野菜如糖。周的先人后稷,就在这个地方教民稼穑。武功原有后稷庙,纪念这位农业的创始人本是有意义的。我们在这里创办一所农学院,以纪念这位农业专家,就更有意义了!”
年3月,筹委会公推于右任为校长。年学校主楼建成,高7层,以第一层为图书馆
杨陵当时还属于武功管辖,现在建校的的张家岗原是武功的西塬。据了解,最初学校的选址经过好多次论证,涉及当时的周至县楼观镇,武功县贞元镇,下川口村和张家岗村,最后落址张家岗。
2
一开始就名气爆棚
孙猴子一出场便享誉神舟,西农大亦是如此。
年7月,奉教育部令,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
此时学校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国家重点支持,学习氛围浓厚,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名气与地位。
3
曲折的路总是有的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年长的高校几乎都有相同的曲折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局势动荡不安,国内发展落后,尤其是经历了10年特殊时期的情况下,学校的建设基本停止,学术水平踏步不前,有的学科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大批大批的优秀农科人才流失。曾经一时辉煌的西北农业大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眼线。
记得老师说过在杨凌成为示范区以前,杨凌只有西农路一条是水泥路,其他都是泥路。
4
风雨后总会迎来彩虹
西部大开发的路上没有杨凌会寂寞。
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为进一步优化配置杨凌科技和教育资源,发展整体优势,提高发展水平,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高素质的农科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国务院决定把同处杨凌的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等教科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月11日,学校成立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教育部、
科技部、农业部、等17个部、委、局、院和陕西省的领导出席大会发表重要讲话。
5
生态式园林大学
西农大真的很大很漂亮。虽然不是身在省城的重点大学,但是拉风程度依旧排的很靠前。
西农大一步步的前进着,在前辈们的深耕之下,牛掰程度倍加。
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作出决定任命张光强为学校党委书记,孙武学任校长,组建新一届领导班子。
年,学校先后获准国家“工程“、”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正式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国家队行列,办学实力全面提升。
年,学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多亿元,新增各类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各类教学基本设施功能齐备,校区布局和谐统一,校园建筑格调高雅,“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成效显著,享有”生态和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做为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如今,学校校园面积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两万多人,各类研究生八千多人。分为南校、北校两个主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有自己独立的校区,是各自的实验室、行政办公室所在,兼顾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和训练。
此外,学校还拥用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野外站台、林场、农作站、养殖场、医院等校外研究与教学机构。
最牛掰之处因为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2所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工程和“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计划”,“计划”成员。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其中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最后为何肚子饿要记起西农大,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知道学校是培养人的,人对社会起了重大作用,也是个人的事情,西农原来有个系主任叫李仪祉,留德的,是水利专家,是中国近代科学治水第一人,李仪祉修渠是造福一方,茅以升造桥是造福一县,这是工科的。
农业方面,西农的第一届学生赵洪璋,他是搞小麦的专家,他研制最出名的两个品种,碧蚂1号把小麦平均产量由二百斤提高到四百斤,另一个是由国外引进了原种,育成了丰产3号,丰产3号把小麦平均产量由四百斤提高到八百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专家杨笃先生讲述:曾经他让我一起去地里看小麦,下雨的时候伞一打,雨水打在伞上就迸出去了,他借此对我解释,和这个道理一样,雨一打麦芒,麦芒一弹雨水就灌不进去,他给我说,你看,还是必须有麦芒的,有麦芒雨水就弹走了,不然麦子就不好长。
后来他要把小麦均产由八百斤提高到一千六百斤,可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去世了,去世的时候90多岁,很可惜,感冒了打针给打死了,我知道后马上到西农的一个招待所给他办理后事,给他写挽联,他一直在西农,贡献大。
我想讲一个道理,搞水利不过是造福一方,造桥不过是造福一县,赵洪璋这个人呢,是造福半个中国啊!碧蚂1号由二百斤提高到四百斤,丰产3号把四百斤提高到八百斤,他正在要完成把八百斤提高到一千六百斤时,快成功了给去世了,当时他追悼会的规模相当于西安市的市长,一个教师的追悼会规模和市长一样,去送他的农民多了,农民感激他。
最可惜的就是小麦亩产到一千六百斤的目标没有完成,真成功了还了得么,你想现在的产量还在八百斤上。
关于西农的种种大神之作,绝对的接地气,感恩西农那是必须的事。.
?民以食为天,吃饭事比天大
西农大的存在不仅仅是单一的农业
要知道农业也可以高精尖
至于他取得的成果你默默感受就好
深究的话我怕你会一鞠躬
杨凌20多万人,大学生就四五万人
我没上过西农,但我在杨凌长大
我也去西农的泳池游过泳
去绣山活动中心看过音乐会
在五台山上的便利店喝过酸奶
去西农路买过礼物上过网...
我只希望能留下更多的人才建设杨凌
更好的发扬中国农业“硅谷”的作用
西农不是一个人的,他是全中国的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